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英国安格里亚鲁斯金大学(Anglia Ruskin University)近日进行一项研究,提到日喝 2 至 3 杯咖啡的女性,脂肪比例原来会比少喝咖啡的女性为低,平均总脂肪百分比减少2.8%! 英国安格里亚鲁斯金大学研究团队作者之一的 Dr. Lee Smith 表示,从研究发现咖啡因中或存在除咖啡因以外的生物活性化合物,有调节体重、抗肥胖的功效,如为日喝 2 至 3 杯咖啡的女性,脂肪比例会比少喝咖啡的女性为低,平均总体脂肪百分比减少 2.8% 外,在 45 岁至 69 岁之间女性调查群中,更发现喝 4 杯或以上女性,她们的肥胖比率更降低 4.1% 的,数据值得让人关注。 只不过,以上研究 […]
波士顿顾问公司(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在 4 月底释出的报告指出,各消费零售业者在此次疫情的影响不尽相同。医疗保健、电商、食品或家用产品等行业受到的影响有限,甚至有正面影响;但时尚、零售、餐饮、旅游及运输等业者受到较大冲击,甚至频传歇业。 BCG 指出,受疫情影响导致的生意下滑,平时被业绩成长掩盖的不合理成本结构,也会因而暴露。企业应借此危机全面诊断,把握节流降本的机会,处理得当的话,不仅能止血,更能在危机过后逆势成长。 星巴克度过2008金融危机:营运、门市、行销、供应链全面大盘点 星巴克(Starbucks)即是如此度过 2008 年金融危机。2007 年 […]
瑞典有研究指,如果以过滤方法例如滤纸去冲咖啡,不仅可减低患心脏病的风险,更可延长寿命。 研究结果于4月22日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发表,研究历时20年,监察超过50万名身体健康、年龄介乎20至79岁的挪威男女。结果显示喝未经过滤咖啡的60岁及以上男性,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上升,每天喝一至四杯过滤咖啡人士的死亡率最低。 领导研究的瑞典哥德堡大学公共衞生和社区医学系高级教授塞勒(Dag Thelle)表示,喝过滤咖啡人士与不喝咖啡人士相比,因病死亡风险亦少15%。而喝过滤咖啡男性比不喝咖啡人士,因心血管疾病死 […]
煮一杯咖啡并不难。但一项新研究表明,用数学和化学方法做个分析可以让咖啡更好喝。 研究人员把材料科学和建模方面的技能应用到煮意式浓缩咖啡中,于是便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发现: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相反,用更少的豆子和更粗糙的研磨会得到更好的效果。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物质》杂志上。 如果你是一个咖啡爱好者,一定会注意到,有时候会喝到一杯很棒的意式浓缩咖啡;而其他时候,则可能喝不到。即使你是用同样的咖啡、同样的机器,甚至同样的设置来煮的。 为了理解这种变化,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数学模型,探索当水通过咖啡床时,咖啡是如何被提取或溶解的。 “基本上,我们所做的是从写一些方程开始,这些方程只适用于单一领域。”英国朴茨茅 […]
皱眉代表苦恼;微笑代表高兴;板着脸代表生气,一直以来,面部表情都是阅读别人情绪的重大指标。然而,一项发表在期刊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的研究发现,这种方法通常都不能成功读懂人的情绪。 综合分析数百篇面部表情与内在情绪之间关系的研究论文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没有坚实的科学证据表明,人的基本情绪可单靠识别面部表情作出解读,即一个人没有微笑,并不代表不开心。 研究作者之一、波士顿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心理学家 Lisa Feldman Barrett 与同事发现,成年的城市人生气时,平均有 30% […]
阿肯萨斯大学学者的研究,审视咖啡因如何影响我们执行两项认知任务的成效──解决问题和脑力激荡。 研究者发现,吸收咖啡因会“大幅强化”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让我们更快也更正确地解决问题。 然而,咖啡因对于创意思考的能力并没有任何影响。 原因是什么?科学家表示,执行这两项任务时,大脑的运作方式完全不同。 解决问题时,我们使用“聚敛性思考”,这种思考方式不需要思考者极高的创造力,比较注重用旧有知识与经验为思考依据,回答正确答案。这当中需要的认知处理过程包括“执行控制”、“集中性注意力”。 这时候咖啡因的帮助在于,它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让你更集中注意力、更有精神、更警觉、清醒。 与“聚敛性思考”相 […]
煮一杯咖啡并不难。但一项新研究表明,用数学和化学方法做个分析可以让咖啡更好喝。 研究人员把材料科学和建模方面的技能应用到煮意式浓缩咖啡中,于是便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发现: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相反,用更少的豆子和更粗糙的研磨会得到更好的效果。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物质》杂志上。 如果你是一个咖啡爱好者,一定会注意到,有时候会喝到一杯很棒的意式浓缩咖啡;而其他时候,则可能喝不到。即使你是用同样的咖啡、同样的机器,甚至同样的设置来煮的。 为了理解这种变化,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数学模型,探索当水通过咖啡床时,咖啡是如何被提取或溶解的。 “基本上,我们所做的是从写一些方程开始,这些方程只适用于单一领域。”英国朴茨茅 […]
还在发育中的青少年,看着大人们都在喝咖啡也会想跟进,但喝了对身体会不会有影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营养系教授坦普(Jennifer L. Temple)提出意见。 坦普表示,许多人对于青少年摄取咖啡因都有意见,其实可乐等炭酸饮料、甚至是巧克力等食物中,也都有咖啡因的存在。而咖啡因摄取过多时,可能会觉得不舒服、妨碍睡眠,甚至是心跳加速、血压上升、头痛等,还有人会产生更依赖咖啡因的情形。 坦普表示,“根据我的研究,12岁以上的人,1 天喝1 杯8盎司(约236毫升)的咖啡并无大碍。另外在追踪81个青少年长达6年的时间后发现,咖啡因并没有影响骨密度,也没有因为睡眠不足而长不高。” 坦普也分享自己的应对方 […]
1928年,《申报》在角落里刊登一篇短文,署名“慎之”的作者在文中向读者介绍位于虹口区北四川路一家名为上海咖啡的咖啡店。作者在店内遇到许多文艺界名人,当中包括鲁迅、郁达夫、龚冰卢、孟超和叶灵凤。他们在店内不是高谈各自的主张,就是默默沉思哲学问题。慎之沉醉于这种气氛里,并撰文向读者介绍这个他心目中的“文化乐园”。文章见报五日后,郁达夫在杂志《语丝》上发表了〈革命广告〉,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否认他与上海咖啡有任何关系,并抨击当代知识分子对“革命”这个概念的盲目迷恋。 继郁达夫之后,鲁迅也撰文对该篇报导加以鞭挞,后来该文的篇目修订为〈革命的咖啡店〉,收入《鲁迅全集》。在该篇杂文中,鲁迅表示自己从没有到 […]
茶与咖啡的起源 关于茶的起源,说法其多,争议未定,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等等。茶以文化形式出现,则是在两晋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神农本草经》记载关于茶的一些相关知识。据说“茶”的名字的由来跟神农氏有关。传说神农氏能把吃进自个儿肚子里的东西看得一清二楚,就如同透过玻璃柜看里面所展示的物品一样,由于他尝遍百草,所以自然能够通过观察肚子里食物的情况来判断某种食物是否对于身体有害。这大概也是他多次中毒都能幸免的原因吧。在他吃了这种叶子之后,发现只要这叶子在肚子里流过的地方,都能清洗干干净净。于是他就把这种神奇的植物叫做“擦”,也就是后来我们称之为“茶”的东西。 中国饮茶文化始于西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