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故事

值得分享的故事:一杯咖啡和一块松饼救了一个人的命

加拿大男子格伦·奥利弗(Glen Oliver)驾车经过快餐店的“得来速”(Drive-Thru)时,经常为排在后面的司机买杯咖啡、送上暖意。一天,他惊奇地发现,这个简简单单的善举竟然翻转了一个绝望陌生人的生活。 家在加拿大安河达勒姆(Durham)的格伦是Tim Hortons快餐店“得来速”的常客。算下来,他每一周都会两次掏腰包,送给排在后面的陌生车主一杯热咖啡。而且每一次,他都会请窗口的店员帮他传话。 “我总会说’祝你有很棒的一天’”,格伦告诉当地新闻媒体《Durham Region》,“我就是喜欢这样。” 11月的一天,格伦正生病在家休息,妻子琳达(Linda)坐在一边读报纸。这时,格 […]

孙伯伯的咖啡:我这辈子才喝过七杯咖啡

我不爱喝咖啡。一来我觉得味道很苦,想不通怎么会有人喜爱喝这种东西;二是我的胃不好,每次喝完必定胃酸逆流。在医院里遇到患者、家属热心送上咖啡,不好拂了面子,通常笑笑收下,稍后转送给护理人员或其他同事。万一推辞不掉,我总是回:“唉!人生已经够辛苦了,我不要自讨苦吃了。”结束话题。 甘苦滋味 毕生难忘 写这故事之前,我共喝过六次咖啡。第一次是刚考上医学系,参加迎新,到台湾北港唯一的西餐厅聚餐。学长请吃牛排配咖啡,不能推辞;但我加了半罐糖,那是一种毕生难忘的诡异“甘苦味”。第四杯则是跟老婆大人初次拜见准岳父母,岳父请喝咖啡,不敢不喝。我也曾在便利商店买过便宜的罐装咖啡,只因有人热心提议这类咖啡应该可以 […]

我听过这些关于咖啡的传说

早上如不喝上一杯香醇甘美的咖啡,这一天真不知道该怎样开始、怎样过去。原来以为这只是自己情有独钟,后来才知道同情者大有人在。其实自己心中明白,喝咖啡,要的无非是一种感觉。尽管如此,自己常常还是为喝咖啡寻感觉找出一些理由,诸如“一个人认为自己享受了与否,不也就是一种感觉吗”之类。于是自以为是,便心安理得。原来以为咖啡即如茶叶,不过是民间饮料,看上去似乎平凡得像时日之蔬菜水果,其貌不扬。后来才知道,关于咖啡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传说。 “咖啡”的词根来自于希腊语的“Kaweh”,意思是“热情”与“力量”。咖啡这个名称则很可能来自于阿拉伯语的“Qahwah” […]

香草:大情圣卡萨诺瓦和萨德侯爵的催情剂

一如英国桂冠诗人菲利普·拉金所形容的,在1960和70年代的英国,任何童年“枯燥乏味”的人,一听到“香草”这两个字,就一定会想到鹅黄色的沃尔冰砖、夹在上了糖霜的易脆威化脆饼之间。有趣的是,1970年代正是冰淇淋工程的鼎盛时期。甜筒就是1976年由意大利史必卡(Spica)公司发明,用油和巧克力隔离甜筒和冰淇淋,使它不会浸得湿透,这种甜筒一出,马上就拉开和其他冰淇淋的层级。 然而单纯的香草冰淇淋砖却有一股教人怀想的力量,让人回想到1920年代生活还没有这么狂乱的时代,肉贩汤玛斯·沃尔终于实现了他在一次大战之前就想到的点子,在派和香肠夏天销路下跌之时,用他的工厂和员工制造冰淇淋出售。 在许多人心目 […]

詹宏志:咖啡应有的样子

西方人在提到他们的日常饮料时,有一句俏皮话形容咖啡应有的面貌说,它应该“黝黑如暗夜,炙热如地狱,甜蜜如爱情。”这里说的是,当咖啡烹煮调理恰适时,水热、色黑、味甜,缺一不可;当然,如果你不加糖,那咖啡也至少应该“苦涩如失恋”。但这句俏皮话显然是不够的,咖啡固然应该黑热甜美,我们之所以喝它,却还因为我们相信它能在身上起某种作用。 1970年,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接受当时台湾成功大学罗云平校长的邀请,专程南下在台南一连演讲四场,学院内外听众踊跃,蔚为盛况。那四场演讲后来整理成《史学导言》一种,是钱穆先生论治史一本饶富趣味的通俗之作。在演讲之中,钱穆先生竟然出人意表地举了一个咖啡的例子(汉学大师不说茶,倒 […]

大航海时代让咖啡、砂糖流通全球 造就资本主义的诞生

西元17世纪期间,延续了16世纪最后期“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哥伦布大交换”,原本膨胀的欧洲经济开始陷入收缩的转换期。又正逢自秘鲁、墨西哥流入的银矿大幅减少,欧洲经济的成长出现停摆。 此时期,欧洲不仅盛行“新大陆”的食材栽培,同时为供应欧洲市场的需求,“新大陆”也出现栽种商品作物的大农场,促使咖啡、砂糖等欧洲人奢求的商品大量流入欧洲。由于这些殖民地得以栽种多种欧洲难以栽培的作物,众多崭新的食材不断涌入欧洲人的餐桌,仿佛也预告着全球化的来到。 西元17世纪,以贸易为优先的重商主义政策挂帅,欧洲各国竞相扩大交易版图,其中位居绝对优势的则是新兴商业国荷兰。荷兰在荷兰独立战争(西元1568~16 […]

巧克力:众神的食物

工作忙碌或心情烦闷之际,来两片巧克力,精神和心情仿佛瞬间好了起来。香甜滑顺的巧克力,入口即化,大人小孩都难以抵挡其诱惑。巧克力起源于南美洲,传到中美洲后成了阿兹提克人心目中“众神的食物”,现在则成了全世界的“爱情魔药”。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巧克力还含有许多有益健康的成份。 走出南美洲 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树的种子(通称为可可豆)。可可树是梧桐科的乔木,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盆地西北部地区。学者推测早期当地原住民只把可可树的果实当成水果,吃其果肉而将种子可可豆抛弃。 后来可可树传到中美洲南部,马雅人开始种植。美国康乃尔大学人类学教授韩德森(John Henderson)发现, 在中美洲宏都拉斯出土的一批 […]

咖啡瘾史:谁将咖啡带到了新世界?

在1700 年代的欧洲,咖啡的消耗量很大,当时已经存在着供需应求的问题。据说在 1600 年代晚期,路易十五(Louis XV)每年为女儿花在咖啡上的费用就高达一万五千多美元。到了1740年,咖啡的价钱降到一杯只需五十分钱,就连无业游民也付得起,显示咖啡已经在欧洲殖民地的三个大洲繁荣兴盛。 当初,第一个将咖啡偷渡过海的是巴巴.布丹,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咖啡偷渡事件发生在 1616 年,当时有一位荷兰船长布洛克(Pieter vander Broecke)从麦加偷了十几颗咖啡树,种植在爪哇,也因此使咖啡的别名从摩卡变成摩卡爪哇(Mocha-Java)。还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在1720 年,当时 […]

我的咖啡体验:从小学五年级说起

第一次接触咖啡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小店有卖咖啡糖。一个小方块的咖啡糖,包装上写的是巴西咖啡。把包装打开,加上热水一泡,就成了咖啡。有没有咖啡的味道是不记得了,可是挺甜的,还有牛奶的味道。那时候一有零钱,就买来喝。 真正喝咖啡还是大学毕业的谢师宴。地点好像是当时台湾水泥公司的俱乐部。在台湾恐怕到现在也是一样。只要是俱乐部,一定是洋玩意儿招待。○八年回台湾,老总也是在台北的一个俱乐部招待。喝的是啤酒,吃的是披萨,不便宜,但是有洋味儿。当年的谢师宴也是同学们的要求,以西餐方式来感谢老师们的教导。那次算是人五人六的享受到使用刀叉的别扭,和咖啡的苦楚。 其实那个年代,真正上西餐厅的,口袋里还真要有 […]

理性时代的咖啡(二):咖啡的凯旋

17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咖啡成了预示伦敦政治气候的风向标。查理一世被处以绞刑,英国内战结束,清教徒克伦威尔随后登上了国王的宝座。清教徒统治时期,咖啡馆开始在英国出现。它以优雅的环境、自由闲适的气息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博得了大众的青睐。酒馆里往往光线昏暗,令人觉得颓靡消沉;咖啡馆则截然不同。这里光线明亮,常备有书架、镜子及典雅的家具,墙上还挂有镶着金色相框的油画,令人觉得轻松闲适。1658年,克伦威尔逝世。随后,公众的支持开始倒向君主制度。随着王朝复辟的道路逐渐被扫清,咖啡馆成了政治论战的主要场所。1660年,查尔斯二世回到英国。他的顾问威廉·考文重曾记述道:“在克伦威尔的统治时期,查尔斯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