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爱好者说

咖啡瘾史:寻访兰波豪宅

“你喜欢兰博吗?”问我话的是一位瘦小的阿拉伯人,他蹲在白色土墙的阴影下,有敏锐的眼神、稀疏的胡子,头上裹着白色印度头巾。实在看不出他是西尔维斯特 ·史泰龙的影迷。 (史泰龙在著名电影《第一滴血》里饰演…

咖啡瘾史:第一杯咖啡

煮咖啡像在制作一件艺术品,所以也要以艺术的形式品尝。 ——阿卜杜·卡迪尔(Abd el Kader),16世纪 奈洛比,肯尼亚,1988年 “埃塞俄比亚最棒了!”比尔的眼睛为之一亮。 “非洲的佳肴当然…

咖啡西渐与法国启蒙运动

大使此行的使命,显然不是给法国贵族们科普简约服饰的美学概念。此时的奥斯曼正在策划入侵神圣罗马帝国的心脏奥地利,而阿嘎大使的任务,是巩固已经存在了100多年的法国-奥斯曼同盟,以确保在将来的奥地利战争中…

茶叶与18世纪的英国茶会

18世纪的英国在茶叶消费上比别国早熟,正是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早熟的一种标志。 茶叶功效非凡,在充满智慧的东方古国(中国),茶叶是价值不菲的高档消费品。不仅众人皆喜品茗,到访的各国名人无不喜爱。通…

鸡尾酒杯里的意大利冻咖啡

咖啡小店的后园天井放了四张公园式连桌长木櫈,甫坐下我即感到阳光在干煎着我的背部,需要换个位置坐在对面朋友的身边。我们手中的两杯冰冻咖啡实在非凡,刚才在小店柜面前见证它们的制作过程。身形瘦削的baris…

陈丹燕:在索伦托的河畔咖啡馆

瑞士索伦托文学节给每人一些代价券,凭它,在这古老的小城里吃饭、泡咖啡馆,都可以少付钱。可大多数人还是把它们用到河畔咖啡馆去了,那在古代粮仓对面的咖啡馆一到黄昏就挤满了人,温暖的空气里充满了说话声。五月…

韩怀宗:英国两性大论战缘起于咖啡

咖啡传进伦敦也激起涟漪与火花,不但掀起两性大论战,也成为选举制度、证券商、保险公司初试啼声的练功场,更成为道貌岸然的英国士绅或清教徒标榜清醒、理智的饮品。 其实,英国比法国更早接触咖啡。早在17世纪初…

咖啡爱好者说:来一碗咖啡

日日晨起填肚暖身、提神振气的奶泡红茶与拿铁咖啡,习惯以量体硕大敦厚沉实的马克杯盛装;但有时兴之所致,也偶尔改以碗担纲。 相较于马克杯的俐落,碗装咖啡或奶茶,手感与氛围都很不一样:热腾腾硕大一碗,两手围…

韩怀宗:也门咖啡 消逝中的阿拉伯狂野

埃塞俄比亚虽是阿拉比卡诞生地,但17世末至18世纪初,欧洲人最先喝到的咖啡却来自也门。当时的非洲或阿拉伯咖啡悉数从摩卡港出口,地利之便使得摩卡变成咖啡的同义语,“城墙之都”哈拉反而被喧宾夺主变成配角。…

陈丹燕:金赛尔的甜

大西洋边上的爱尔兰小镇金赛尔,是我爱尔兰旅行的最后一站,从都柏林的布鲁姆日开始,每天走来走去,渐渐从东部走向西部,南部,去到凯尔特音乐的老家,去到从灰白色岩石的缝隙里开出粉红野花的海岛,去到克拉克画了…

韩怀宗:南大西洋咖啡因拿破仑而闻名

法国杰出军事家拿破仑堪称咖啡史上最浪漫、悲情的人物;他的白兰地私房咖啡、随身携带的圆柱形土耳其磨豆机,皆被传为美谈。他虽是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的人物,但老天冥冥中早在16世纪初便开始为他物色最浪漫…

猫头鹰咖啡馆

过了端午,受节庆搅起的浮动稍歇,人们理所当然开始往下发想,夏季还可以去哪边玩。这两天正好有朋友捎来讯息,问我关于日本的猫头鹰咖啡馆,因为脸书已有不少人开始招兵买马,打算飞去日本看看牠。 所谓猫头鹰咖啡…

为什么作家总离不开咖啡馆?

一 澳洲的华文作家不知有谁爱去咖啡馆,反正知道悉尼的一位才女作家千波最爱去。这有例为证:1997年、1998年我两次去悉尼,她都邀请我去喝咖啡。记得有一次是从唐人街的一家中国书店出来,带着我和朋友,三…

一个拘谨的纵欲者的炼咖啡术

像一个拘谨的纵欲者,我每天都要喝三杯咖啡。虽然是难以割舍的口腹之欲,但其实更像生命一个华丽而感伤的隐喻。 第一次听到咖啡,是从乡下搬到城市,小学二年级的一堂画图课上。 我想向隔壁同学借一支“牛粪色”的…

杨启刚:咖啡情怀

“咖啡?”甜甜的微笑,她问。 “蓝山。”淡淡的微笑,我说。我喜欢产自牙买加蓝山山脉的蓝山咖啡,咖啡因含量低,口感顺滑香醇,将咖啡中独特的酸、苦、甘、醇味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优雅的气息强烈而诱人。 咖啡…

台湾光复后三十年文人与咖啡屋窥探

每逢冬日,是气候的关系吧!心中便是多生一分忧郁。充满阳光的台北街头,太阳非但晒不去那份忧愁,暖暖的气温,反倒让忧愁像加了酵素的面粉一般,发涨了起来。1984 年 12 月,我独自走在高楼大厦栉比鳞次、…

洪荒:礼物

离婚七个月了, 你开始觉得这是一份“礼物”。 或者, 应该说,你决心把它当礼物, 而它终于越来越像礼物。 你必须继续下去, 我无法继续, 我将继续。 ——山谬贝克特 脸书营运长雪柔桑德伯格《拥抱B选项…

韩怀宗:威尼斯点燃欧洲咖啡火苗

16世纪伊斯兰教世界在惊涛骇浪中完成咖啡世俗化。这股咖啡激情于16世纪末叶至17世纪初,通过威尼斯商人、外交官、植物学家和出版物,“传染”给欧洲人,迸出灿烂火花。阿拉伯的波斯猫、郁金香、服饰和文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