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公元5世纪,非洲有位名叫卡迪的老牧羊人,总觉得自己的羊群最近有点怪异;怎会经常兴奋又活泼的模样?老牧羊人决定跟随羊只们进入Kaffa山林去看个究竟。原来,羊咩咩们都喜欢咀嚼一种植物的果子;它深红带黑,长得像颗小汤圆。其实,这种树身板直的野生果树,自然的生长在亚热带丛林之间,遍地都是;显然似乎不需要太阳直射光线,却最好是生长在1000米以上的海拔上。老牧羊人从树上采了一颗熟透果实一试;薄薄果肉带甘甜,不过里边有两颗种子,挺硬的,咬不开。他心嘀咕着“这果实虽没什么特别,不过精神有点为之一振!” 不久后,一场野火让老牧羊人更加确信自己的臆测;那些果实被烧焦后的香浓味真令人快意身心,倦意全消,感觉真有 […]
一提及巴黎的咖啡馆,十个人之中,大概有九个人会马上说出“左岸咖啡”这个词。首先,这个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主要原因,或许是来自于台湾一间罐装咖啡公司品牌, 一直以来都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行销。使得这词在台湾长时间地和巴黎的咖啡馆画上等号。 事实上,“左岸咖啡”并非凭空捏造出来的。好几世纪以来,咖啡馆不只是喝咖啡的一个场所,还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的地方。在巴黎,这些具备艺术文化气息的咖啡馆,全都聚集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La Seine Rive Gauche)。 像是法国存在主义女作家西蒙·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与尚-保罗·沙特(Jean- Paul Sartre)在当时几 […]
衣索比亚可说是世上唯一一个将咖啡仪式内化得如此深刻的国家,相信没有人会对这件事感到疑惑,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里是咖啡的发源地(除了某些声称叶门才是咖啡发源地的人);事实上,更精准一点地说,是一千五百年前在吉玛镇外的森林里。有一天,泰迪斯带我前往这个圣地朝圣。传说中,牧羊人卡尔迪(Kaldi)在这里看到他的羊儿疯了似地摇摆着身子。 探究之后才发现,这些羊嚼了某棵树上的红色果实。他摘了一些果实(但没牵走羊)到当地的修道院,因为当时的修士被认为是理性的科学家。那位修士有吃下那些果实吗?他有喝下用果实酿制出来的液体吗?他有剥开红色果实的外壳、干燥里面的豆子,然后烘焙至细致的质地,直到焦油都流出来了吗?这 […]
在 17 世纪,咖啡在欧洲各国兴起,伦敦市几乎处处都有咖啡馆。咖啡馆虽以咖啡为名,也有卖茶和朱古力。到了 18 世纪中期之后,英国人渐渐以茶代咖啡,以前日日饮咖啡,后来则是天天饮茶,为何会如此?到了今日,历史学家依然找不出答案。 虽然原因尚未找得出来,有些讲法则已经遭否定。例如有人怀疑当时茶比咖啡便宜,所以英国人就改饮茶。据学者分析估计,当时一杯咖啡所用的咖啡豆成本,和一杯茶所用的茶叶成本分别不大,而且茶兴起之后,售价有增无减。不过,茶叶比咖啡豆轻,即使一磅茶叶的价钱比一磅咖啡豆高,一杯茶所用的茶叶重量,却比一杯咖啡所用的咖啡豆重量少。两者的成本难以精确计算,但学者认为英国人饮茶渐多的原因,不 […]
埃塞俄比亚有四条铺设良好的主要干道,从首都阿迪斯阿贝巴往重要的方向发散出去。每一条道路都是由不同的欧洲援助组织兴建,但是都没有完成,只要兴建单位耗尽了资金或是失去了兴趣,路就不会再铺设下去。 我拜访埃塞俄比亚的时间是2002年2月,当时我们正沿着东非大裂谷旅行,一行人驱车向南,直行在德国人兴建的道路上。这条巨大的谷地将埃塞俄比亚从北到南切成两半,可见年轻的地球在诞生之际经历了多么剧烈的痛苦。这里是文明的发源地,著名的人猿祖先“露西”和她那些千年以前的亲戚就在这里蹦出来。 我们纵越的一大片辽阔无际的土地,是东非大裂谷形成的干燥平原,延伸了上千哩,横跨埃塞俄比亚和邻国肯亚。从这里,一路车行十 […]
在17至18世纪,咖啡与朱古力,为欧洲多国人的必饮品。两种饮品的来源,都不是在欧洲,但传到欧洲之后,各国的人,就为这两种饮品重新建立文化涵义。 据学者 Wolfgang Schivelbusch 分析,欧洲兴起饮咖啡前,农人常饮酒,亦常酗酒,当时的饮品,除了水之外几乎都是酒。到咖啡传入欧洲后,清教徒新风渐起,见饮咖啡后即感清醒,即认为这是解酒灵药,故此教士、贵族、诗人作家等人,纷纷写诗撰文,歌颂咖啡,将咖啡说成救世良药,又将酒说成是毒药与魔鬼。醉酒者往往放肆纵欲,而咖啡则是解酒药,所以又有人认为咖啡能抑制性欲,继而增长智慧。 此等说法,当然和现代西方医学不符。17至18世纪的欧洲医学者,往往以 […]
一如英国桂冠诗人菲利普·拉金所形容的,在1960和70年代的英国,任何童年“枯燥乏味”的人,一听到“香草”这两个字,就一定会想到鹅黄色的沃尔冰砖、夹在上了糖霜的易脆威化脆饼之间。有趣的是,1970年代正是冰淇淋工程的鼎盛时期。甜筒就是1976年由意大利史必卡(Spica)公司发明,用油和巧克力隔离甜筒和冰淇淋,使它不会浸得湿透,这种甜筒一出,马上就拉开和其他冰淇淋的层级。 然而单纯的香草冰淇淋砖却有一股教人怀想的力量,让人回想到1920年代生活还没有这么狂乱的时代,肉贩汤玛斯·沃尔终于实现了他在一次大战之前就想到的点子,在派和香肠夏天销路下跌之时,用他的工厂和员工制造冰淇淋出售。 在许多人心目 […]
礼拜五(9/29)是全美咖啡日,咖啡爱好者的非正式假期。网路上充满“哪里有打折或免费的咖啡”之类的讨论,但大家喜欢咖啡的原因可不只因为它是免费的:有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摄取适量咖啡对你的健康有益。 《TIME》在今年稍早曾报导:“到目前为止,咖啡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可说十分明显。”、“近期研究显示,有喝咖啡习惯的人得到糖尿病、中风、心脏疾病和某些癌症的机率都比较低。”即使对最专业的咖啡品尝家来说,这项消息都相当令人震惊——咖啡在健康取向的美国消费者心中一向恶名昭彰。但如果咖啡对身体这么好,其负面的名声又是从何而来呢? 二十世纪初是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点,当时卫生改革运动正全面展开。身为企业家和农产推销员 […]
西元17世纪期间,延续了16世纪最后期“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哥伦布大交换”,原本膨胀的欧洲经济开始陷入收缩的转换期。又正逢自秘鲁、墨西哥流入的银矿大幅减少,欧洲经济的成长出现停摆。 此时期,欧洲不仅盛行“新大陆”的食材栽培,同时为供应欧洲市场的需求,“新大陆”也出现栽种商品作物的大农场,促使咖啡、砂糖等欧洲人奢求的商品大量流入欧洲。由于这些殖民地得以栽种多种欧洲难以栽培的作物,众多崭新的食材不断涌入欧洲人的餐桌,仿佛也预告着全球化的来到。 西元17世纪,以贸易为优先的重商主义政策挂帅,欧洲各国竞相扩大交易版图,其中位居绝对优势的则是新兴商业国荷兰。荷兰在荷兰独立战争(西元1568~16 […]
工作忙碌或心情烦闷之际,来两片巧克力,精神和心情仿佛瞬间好了起来。香甜滑顺的巧克力,入口即化,大人小孩都难以抵挡其诱惑。巧克力起源于南美洲,传到中美洲后成了阿兹提克人心目中“众神的食物”,现在则成了全世界的“爱情魔药”。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巧克力还含有许多有益健康的成份。 走出南美洲 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树的种子(通称为可可豆)。可可树是梧桐科的乔木,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盆地西北部地区。学者推测早期当地原住民只把可可树的果实当成水果,吃其果肉而将种子可可豆抛弃。 后来可可树传到中美洲南部,马雅人开始种植。美国康乃尔大学人类学教授韩德森(John Henderson)发现, 在中美洲宏都拉斯出土的一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