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

书摘:欧亚的孤岛 一种信号与象征

有这么一个岛,生人禁绝无人居住,躲过了虎视眈眈的侵犯。在这么一个情况下,小岛不仅不在海上,反而出现在河里,更有甚者,它位在几乎属于神话地位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两条大川的交汇处,非常靠近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的大城伯力(Khabarovsk)。这座小岛被俄国与中国的边界几乎等比划过。苏联曾一度占领整个大乌苏里岛(Bolshoy Ussuriysky Island)──中文也称黑瞎子岛或黑熊岛──但在二○○四年所签署、具有历史意义的协议上,俄国同意将半个岛割让给中国。割让程序在二○○八年完成。自那时起,这座位于乌苏里江的小岛,就成了浩瀚亚洲被两大地缘政治强权瓜分的一个小象征。 故事很有意思:在一八六○年 […]

张箭: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

咖啡,与茶、可可并称为当世三大饮料,为全世界约1/3的人口所饮用,其消耗量已仅次于茶。饮用咖啡在欧美国家很普遍、流行,在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也渐趋流行。但在中国学术界,还未见过从农业史、风俗史角度研究咖啡的论文和专著;也未见过在哪本农史书、历史地理书、饮食史书中有关于咖啡的一章、一节或一目。 鉴于此,本文探讨咖啡的起源、发展、食用、传播、入华和饮料文化等问题,以便抛砖引玉,开展和促进相关的研究,适应今天的形势。 一、咖啡的起源 咖啡树和咖啡食用的起源地公认在非洲,其具体地区说法不一,但多数人认为在东非的文明古国埃塞俄比亚。关于咖啡起源的时间则莫衷一是。 在咖啡的发现、起源和利用史上,有一个神奇 […]

烟草政治史

20 世纪期间,吸烟致死人数估计过亿。禁烟渐成世界潮流,烟民往往以反政治化为抗辩理由。不过正如美国维珍尼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Sarah Milov 著作 The Cigarette: A Political History 以美国为例所示,由烟草的普及到行业的运作几乎无一不涉政治。 20 世纪之初,美国烟草公司(American Tobacco Company)垄断市场,长年引起南部农夫不满,公司后来因反垄断法解体成多间企业,但情况并无实质改善。伪竞争下,买家以拍卖形式垄断市场,价格时刻变动,烟草农毫无议价力,黑箱交易时有发生。南部农夫于是群起抵制,组织协会抽起烟草不卖,直至获得合理价格为止。 […]

一个高中生眼里的台北咖啡馆历史

日治时代台北新兴城市咖啡空间 自1926年,甚至更早以前,台湾就有咖啡馆的存在。当时的台湾咖啡馆,主要受到日本1868明治维新全面西化的生活习惯及上海十里洋场的中国经验的影响。同时,欧洲巴黎的咖啡文化已发展了一百多年,正见证如花朵般美好开放的咖啡时代。台湾的咖啡馆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多元民族汇融的文化史──西来文化、东瀛殖民色彩、华人移民共同创建的风土人文。 1928,台北市六十余町已存在着22家的café、音乐茶室、吃茶店,也就是现代所称的咖啡馆。适逢大正时期市街改正计划与皇民化运动的台北城市空间走向欧化与西化。咖啡馆的开设无疑是新兴的城市空间。 “1930年代台北最有人气的咖啡店有ボタン、 […]

咖啡瘾史:咖啡与卡特草

伊斯兰教祭司不满清真寺空荡荡,咖啡馆却挤满了人。 ——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咖啡的邪恶姐妹 我搭车抵达也门首都萨那(Sana’a)时,已经将近午夜 12点。我对于自己能活下来感到非常庆幸。有一张小纸片被风吹到空旷的广场,上面印着“万岁”。这时车子也停下来了。 司机年幼的儿子问我:“睡觉吗?”他指着街上唯一亮着灯的一户人家。 “是旅馆吗?”我问。男孩点点头。 男孩的父亲戴着有方格图案的阿拉伯头巾,往我这边靠过来,再次向我强调也门确实是首屈一指的观光点。“是的!”我说,然后把车费交给他。司机对我竖起大拇指,接着就在黑夜中轰轰地开走了。 我开始爬上旅馆的楼梯。也门真是最棒的地方吗 […]

韩怀宗:人类起源与咖啡树

不知是天意抑或巧合,人类与阿拉比卡咖啡树皆发源于埃塞俄比亚。1974年,一批古生物学家在埃塞俄比亚北部阿法沙漠(Afar Desert)的哈达(Hadar)掘出距今400万年的南猿(Australopitheus afarensis)化石,虽属于猿类,却是最远古的人类祖先,且直到200万年前才从猿进化成“能人”。由出土的能人头颅骨骸测得其脑容量约700~800毫升,已有能力使用简单工具。100万年前,又进化为“直立人”(北京人也包括在内),脑容量增至1000毫升,已会制造更精细工具,也会用火。到了12万年前,终于进化成“现代人”,脑容量增加到1300毫升。而基因研究也发现,目前的人类都是12万 […]

茶叶与18世纪的英国茶会

18世纪的英国在茶叶消费上比别国早熟,正是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早熟的一种标志。 茶叶功效非凡,在充满智慧的东方古国(中国),茶叶是价值不菲的高档消费品。不仅众人皆喜品茗,到访的各国名人无不喜爱。通过各种实验与无数品尝实践,他们对茶叶的认识十分深刻,都劝导国人饮用该饮料。 这是1657年一位伦敦的英国咖啡商人贴出的茶叶广告。他的咖啡店同时还卖茶品饮料。该广告词还说,常饮茶叶,可以延年益寿、消化肉类积食,等等。作家佩皮斯(Samuel Pepys)在1666年9月25日的日记中说:“我要了一杯茶,那是我以前没有用过的中国饮料。”说明茶开始在名人中流传。 1668年,更有英国议员通过深入研究,总 […]

韩怀宗:威尼斯点燃欧洲咖啡火苗

16世纪伊斯兰教世界在惊涛骇浪中完成咖啡世俗化。这股咖啡激情于16世纪末叶至17世纪初,通过威尼斯商人、外交官、植物学家和出版物,“传染”给欧洲人,迸出灿烂火花。阿拉伯的波斯猫、郁金香、服饰和文学,也在此时期随着咖啡香一起飘进欧洲,丰富欧洲人的生活美学。咖啡馆在意大利、法国、英国、奥地利、荷兰、德国遍地开花,逐渐取代酒吧,一改欧洲人酗酒恶习,挥别昔日烂醉如泥的颓废,欧洲人变得更优雅。 咖啡香与咖啡因带来神智清醒的欧洲,举凡文艺、哲学、音乐创作、革命思潮、证券保险业、男女房事,都因咖啡加持而更丰富多元。可以这么说,有了咖啡馆,文艺复兴的续航力更持久,后坐力也更可观。巴赫、贝多芬、巴尔扎克、伏尔泰 […]

韩怀宗:郑和暗助咖啡世俗化

就饮料史来看,茶叶远比咖啡发展得早,也更顺利。茶艺对咖啡世俗化是否也有带头作用?答案是肯定的。明朝三宝太监郑和是伊斯兰教徒,于1405至1433年间7次下西洋,最远航抵红海滨的也门、索马里和肯尼亚。NGC国家地理频道曾报道,肯尼亚附近的小岛至今仍住着郑和下西洋时,舰上官兵在非洲留下的后裔,岛民甚至展示明代的陶碗、器皿以为佐证,这为茶与咖啡曾在历史上交会,留下浪漫联想。 研究咖啡史的西方学者近年也注意到郑和航抵中东对咖啡普及化的影响。从时间、地点与杯具来看,两者可能存有直接或间接关系。郑和航向中东的时间约在15世纪中叶以前,比咖啡开始世俗化早了将近半世纪。这段时间提供中国茶艺足够的酝酿期,同时期 […]

心灵捕手、咖啡和娱乐:咖啡馆在布拉格的多重角色

一八八一年,巴黎“黑猫夜总会”(La Chet Noir)在蒙马特小丘上开张,灯火辉煌。 过着波西米亚夜生活的“黑猫”桀傲不驯,在此川流不息的艺文创作者包括年轻而尚未成名的毕卡索、忧郁而右耳仍健在的梵谷,薄绿色的苦艾酒热吻创作者的血管,舞台表演与美学的议论炽烈,召唤众人的缪斯女神,新的艺术流派遂在黑猫眼底风生水起,如花粉传播般飘散在欧洲大陆。 无独有偶,从十九世纪末一直到一九四八年共产党接管布拉格之前,当地咖啡馆扮演的角色相当类似于巴黎左岸的“黑猫”,具备沙龙、夜总会、艺文具乐部的多重功能,捷克知识分子与艺文人士长期在咖啡馆看戏、朗读、辩论,甚至跳舞。之后在政府思想控制最严苛的那些年,幸存的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