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因工作需要,我去了一趟法国。刚到没多久,一个在法国的老朋友就邀请我去一家咖啡店叙旧。我欣然受邀,连忙赶到了咖啡店。这是一间不论外表还是招牌都很普通的咖啡店,名叫“席拉的小店”。虽然整个空间装潢简洁,但充满了温馨的格调,顾客们纷至沓来,生意很火的样子。 还未点咖啡,就被法国人的热情奔放所震动。旁边一位胖胖的男士刚一入座便毫无征兆地去拥抱邻桌一位女士,那位女士也很开心地迎了上去。随即,那位胖男士点了一杯咖啡便坐了下来,我亲眼看到服务员过来只收了他1.4欧元。一杯咖啡居然这么便宜,难怪这家店生意这么红火,我惊讶于这家普通的咖啡店竟然有这么多匪夷所思的地方。 待朋友进来后,我径直走到服务台点咖啡,用并 […]
来过法国的人就会发现,此地大大小小的咖啡馆不计其数,有简朴的小咖啡馆,也有高档的豪华咖啡厅。法国人喜欢在咖啡馆聚集,如果出太阳,街边的咖啡馆更是座无虚席,大家面向大街,品尝咖啡。大家喝着咖啡,谈天说地,观看大街上的热闹。或者,一杯咖啡,一本书,一份报纸,透着法国人的悠闲文雅 。 法国饮用咖啡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大约1644年,已经习惯饮用咖啡的中东商人把咖啡带入法国,一开始主要集中在法国南部马赛附近。根据记载,在1699年,一名土耳其驻法国大使,举办豪华咖啡宴会,邀请路易十四国王和贵族品尝咖啡。但是,因为咖啡入口有苦感,不少保守的贵族一开始拒绝饮用咖啡。 可能是因为咖啡有提神功能,咖啡逐渐在法 […]
在世界各地,无论是法国、美国、意大利、土耳其还是奥地利维或是在东亚的日本,越来越多的人喝起了咖啡,随之而来的“咖啡文化”遍及生活的每个时刻,每个角落。细细打量,你还能从中看出不同国家有不同韵味。显然,从咖啡出发,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有趣更有活力的新世界,你发现了吗? 法国:环境、情调比味道更重要 曾听说法国一度由于咖啡缺货而少喝了咖啡,马上就见打盹的人多起来。 说来好象夸张,但法国人嗜咖啡倒是千真万确。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法国也是参战国之一,国内部分老百姓担心战争影响日用品供应,纷纷跑到超级市场抢购。此事连电视台也惊动了,当镜头对着满抱”紧缺 物资”的 […]
法国是旅游大国,但不少游客曾抱怨咖啡馆、餐馆待客粗鲁。什么才是应有的待客之道?在一些餐饮店老板看来,礼貌应该从双方做起。 在Reddit上贴出的一张点餐单显示,咖啡多少钱一杯取决于消费者的礼貌程度。比如,你如果只是说“来杯咖啡”,那么一杯1.5欧元(约合11元人民币),如果你加个“请”字,那么咖啡是1.3欧元(9.6元人民币)一杯,如果你再礼貌点,先说个“你好”,再说“请来杯咖啡”,这杯咖啡只收1欧元(7.4元人民币)。 这张点餐单来自法国东南部城市格勒诺布尔。法国当地网站援引一名餐馆老板的话报道:“我对自己说,没人想被冒犯,反之亦然。人们走进店里,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他们的表情变了, […]
不同的季节,咖啡馆的表情也跟着改变。夏日的咖啡馆,门口的阳伞打开便成了露天咖啡座。到了冬天,客席会移到人行道的另一侧,拉起了屏风挡风。咖啡座和餐厅分开是法国的特色,他们既不像意大利人习惯围绕着吧台站着喝,也不坐在餐桌边喝。来到巴黎,坐在人行道上喝咖啡才是风情。 和平咖啡馆开在巴黎歌剧院前的转角,两百年前,这儿是巴黎的心脏地带,它和歌剧院同为法国建筑师查尔斯·加尼叶(Charles Garnier)所设计。咖啡厅开业于1862年,原本是为了服务楼上的饭店。1944年8月,法军从德国人手中光复了巴黎,戴高乐将军在此喝下第一杯庆祝咖啡而闻名。咖啡馆经历了德军炸毁又重建,多年后内部又改建,模样已经和1 […]
据说纽约公寓太狭窄阴暗,纽约客因此都有一间充当自家客厅的私房咖啡馆,三不五时就去那儿消磨透气,一如影集《六人行》里六位主角的“Central Perk”。确实,我在纽约也有这么一处落脚之地,店主还是位法国女子。 我对这家咖啡馆并非一见钟情,她的风格稍嫌不修边幅,如同自家楼下的杂货铺平凡,特别登门拜访的我因此有些失望,仿佛盛装出席一场晚宴却发现不过是一顿寻常的家庭聚餐。反倒是柜台后的一位工读青年令我印象深刻,他是纽约极少会展露真诚笑容并关心客人需求的服务生。 我于是给了这家咖啡馆第二次机会,并在那位工读生推荐下点了一份培根煎蛋三明治。还记得从全麦土司里流泄而出的蛋黄覆满生菜和番茄,不禁使我想起台 […]
1806年,英法再度开战后的第三年,拿破仑对英国实行“大陆经济封锁政策”,希望切断英国同欧洲各国的贸易往来以拖垮英国。拿破仑宣称:“以前要想富裕,就要有自己的殖民地,我们必须在印度、安德列斯群岛、中美洲、圣多明各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现在必须要成为商品制造者。我们要拥有和掌控一切!”因此,大陆封锁体系也产生了很多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创新。比如,拿破仑聘用的研究人员成功地从欧洲甜菜中提取了甜化剂,以此替代了对蔗糖的需求。 但是,欧洲人没办法做咖啡,于是便用菊苣根当作咖啡的替代品饮用。这种欧洲的菊苣根是苣荬菜的一种,烘焙和研磨以后就会产生一种看上去很像咖啡的物质。用热水冲煮这些物质 […]
“每当一个国家引进咖啡,就会引起革命。咖啡是人间最激进的饮料,它总能引发人们思考。而老百姓一思考,就会反抗暴政和专制,对极权统治者构成威胁。” 1750年之前,咖啡树已经遍植五大洲。咖啡成了社会底层工人的兴奋剂,也为工人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咖啡俨然已经替代了很多营养品。另一方面,尽管有时人们对咖啡带来的影响颇有争议,但是咖啡所造成的影响还是相对有益的。咖啡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那些沉溺于酒精中的欧洲人清醒过来,也刺激欧洲社会和知识分子振奋起来。咖啡史学家威廉·乌克斯(William Ukers)在他的咖啡巨著《咖啡天下事》(All About Coffee)中写道:“每当一个国家引进咖啡,就会引起 […]
1714年,荷兰人送给法国政府一棵优质的咖啡幼苗,9年后,对咖啡非常着迷的法国海军军官加布里埃尔·马蒂厄·德·克利把咖啡的种植技术带到了法国殖民地马提尼克。德·克利通过和皇室的一番激烈斗争,从巴黎的咖啡种植暖房里拿到了一颗荷兰人送来的咖啡幼苗,并冒险横渡大西洋,仔细照料这颗幼苗,后来他回忆道:“当时我真的向这颗幼苗倾注了无限的关怀。” 德·克利的船只躲过了海盗和暴风雨后,终于辗转到风平浪静的赤道无风带,并在那里停留了一个多月。在整个航行过程中,德·克利仔细保护着这株咖啡幼苗,为防止船上嫉妒他有咖啡幼苗的人把咖啡苗偷走,他还用自己喝的水来浇灌这株幼苗。最后这株幼苗终于在马提尼克岛生根发芽了。目前 […]
1536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也门,在此之后没多久,咖啡豆就成为整个土耳其帝国赚取出口暴利的重要商品。咖啡豆基本上都是从也门的摩卡港运送出口,摩卡咖啡便因此得名。咖啡豆从摩卡港运出,经过红海抵达埃及东北部城市苏伊士,然后再用骆驼运到亚历山大9号仓库,继而法国和威尼斯商人在此取货,然后再运往欧洲。由于咖啡贸易收入已经成为土耳其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土耳其人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对也门咖啡树的垄断权。土耳其严禁生豆出口,输出的咖啡豆必须要先经过沸水煮或者烘焙,让咖啡都失去生命力无法再繁衍生长。 然而,百密也有一疏。1600年,一个名叫巴巴·布丹(Baba Budan)的穆斯林把7颗咖啡种子贴在肚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