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法国

咖啡馆也学共享办公?法国一连锁咖啡馆提供免费吃喝 但需买时间

法国一家连锁咖啡店可以免费吃喝,只要“买时间”就好了。这家名叫Anticafé的咖啡连锁店内与人们常见的咖啡馆内部环境不同,更有居家环境的感觉,再加上丰富而且清新的色彩,让人待在里面很舒适。 顾客们进店时打卡记录下进店的时间,然后可以免费喝咖啡、茶和各种饮料,自助各种饼干、蛋糕、水果、奶酪等甜咸食品,还可以使用免费无线网,就像在自家客厅里与朋友们聚会聊天或者进行团队工作,出门的时候再打卡按照停留的时间付费。咖啡店甚至还准备了图版游戏和书籍,供顾客消遣。 那么时间的费用是多少呢?1个小时5欧元,一天(5个小时以上)24欧元,一个月240欧元。还可以免费注册为会员,然后享受减价优惠,1个小时的费用 […]

咖啡瘾史:谁将咖啡带到了新世界?

在1700 年代的欧洲,咖啡的消耗量很大,当时已经存在着供需应求的问题。据说在 1600 年代晚期,路易十五(Louis XV)每年为女儿花在咖啡上的费用就高达一万五千多美元。到了1740年,咖啡的价钱降到一杯只需五十分钱,就连无业游民也付得起,显示咖啡已经在欧洲殖民地的三个大洲繁荣兴盛。 当初,第一个将咖啡偷渡过海的是巴巴.布丹,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咖啡偷渡事件发生在 1616 年,当时有一位荷兰船长布洛克(Pieter vander Broecke)从麦加偷了十几颗咖啡树,种植在爪哇,也因此使咖啡的别名从摩卡变成摩卡爪哇(Mocha-Java)。还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在1720 年,当时 […]

与20世纪文艺名人絮语:巴黎双叟咖啡馆

海明威曾在其《流动的飨宴》 (A Moveable Feast))一书中写到: “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待过巴黎, 那么未来不管你身在何处, 巴黎将永远跟着你,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飨宴。” 从纸醉金迷、华丽炫目的20年代起,来自世界各地的文艺名人、社会名流和知识分子都在巴黎交会。他们聆听爵士、品尝美酒、欣赏削着短发的迷人Flapper女郎在酒吧里漫舞,在烟雾间高谈彼此的文化思想。当时处处可见的时髦咖啡馆成为他们最爱聚集的场所,而在这个“咖啡社会”的年代,坐落于塞纳河左岸的双叟咖啡馆 (Les Deux Magots),便是文艺名人最常出没的爱店之一。 座落于塞纳河左岸的圣日耳曼德佩区,横跨两个世纪 […]

Vincent Klink:巴黎“花神咖啡馆”何以对文艺爱好者有特殊魅力?

与“双叟咖啡馆”相隔大概两、三栋房子外,位于圣日耳曼大道和圣伯努瓦街(Rue Saint-Benoit)的街角,“花神咖啡馆”(Café de Flore)同样是把桌椅直接放在路边。看来巴黎人喜欢汽车和机车的呛鼻废气。 我当然还是往室内坐,里面呼吸起来比较顺畅,而且可以闻到一缕飘散的传统气味。在挑高、富丽堂皇的墙上展示着曾发生于此的文学史。然而不仅有作家和思想家在这里往来,也包括了许多艺术家──我不属于时尚杂志的读者,虽然认为时尚作为各个时代的一种表征非常有意思。我曾经看过卡尔.拉格斐(Karl Lagerfeld)坐在“花神咖啡馆”的角落里。这名时装设计师虽然被形容为脱离现实和特立独行,甚至 […]

这个种下中国第一棵咖啡树的外国人 靠帮人诉讼赚到自己的田产

朱苦拉村地处大理宾川县平川镇东北部的大山深处,被金沙江支流渔泡江环绕。朱苦拉的偏僻,驻村工作队员杨体武最有发言权,用“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来描述并不为过,即便是三年前进入该村,杨体武必须由县城骑摩托到村委会,再步行7公里山路进入。 这座深山峡谷中的小山村,因传教而留下了一段神秘而古老的信仰历史;又因传教士无意间种下的一株咖啡苗,孕育了深谷中神奇的咖啡习俗,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演绎了110多年。 (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德能) 1904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德能赴宾川及附近地区传教。彼时,渔泡江地区东升“顺江王”张邑清强占土地和人口,民愤极大,彝族人杞干文等请田德能帮忙诉讼,打 […]

理性时代的咖啡(三):咖啡帝国

18世纪之前,阿拉伯半岛一直是世界上唯一的咖啡供应地。 正如一位波斯作家所说:“在麦加城的周边地区,咖啡丰收了。人们先将咖啡豆运往吉达港,再由吉达港运往苏伊士,最后用骆驼运至亚历山大。法国商人和威尼斯商人大多从亚历山大进货。但有时他们也搭荷兰人的船走水路直接从麦加进货。 随着人们对咖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欧洲人开始担心自己会过于依赖进口产品,于是他们开始着手自己生产咖啡。阿拉伯人自然不愿意别人跟他们抢生意,于是想方设法地阻止欧洲人生产咖啡。在咖啡豆装船以前,阿拉伯人先将咖啡豆烘熟,以防止欧洲人将它们作为种子栽培新的植株;阿拉伯人还严禁外国人进入咖啡产区。” 首先打破阿拉伯垄断的是荷兰人。17世纪 […]

Hally Chen:藏在奥赛美术馆钟楼里的平价咖啡厅

前身为火车站,现在为美术博物馆的双重身份,奥赛美术馆让艺术迷、建筑迷和铁道迷们,在旅游地图划上一圈又一圈的红笔。我从杜乐丽花园经过橘园,越过塞纳河上的桥,来到了左岸的奥赛美术馆前。 和艾菲尔铁塔一样,19世纪末的法国人都是为了世界博览会而建造了她。由于罗浮宫、杜乐利花园、凯旋门也在附近,避免破坏这些历史建物的风景,一百年前的Orleans铁路公司找了Victor Lalox为首的建筑师设计兴建。建筑正面的外墙上繁复锦簇的雕刻,孟莎式的双坡屋顶(mansard roof)和上方刻有拱心石(Keystone)的窗户,活泼的法国古典主义外观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进去。买完门票走入美术馆,通过挂着黑色金漆吊 […]

法国总统大选之前,农民在想些什么?

法国人注重品味,一杯小小的咖啡可以包含生活中的诸多内容。目前法国总统大选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国内和国际主流媒体均聚焦于各党派候选人的政治走向,而法国一家电台却慢条斯理地推出咖啡访谈,关注那些被忽略的选民。 2月15日,法国信息电台(France Info)播放第一集“共和国咖啡”(Café République)节目,此后直至4月23日总统大选第一轮投票前,会每周走访全法国不同的城市,约会选民们到咖啡馆里接受采访。 乡下村民:守住家 保持与世界相连 信息电台的第一个咖啡访谈选择在法国南部洛泽尔省,在人口只有312人的圣皮耶尔莱弗约(Saint-Pierre-le-Vieux)小村庄开始,接受采访 […]

在巴黎的普罗库柏咖啡馆喝杯咖啡

我住在圣·米歇尔广场边一条安静的小巷里。沿小巷往北走约两分钟,就到了塞纳河边,河对岸就是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如沿小巷往南走约四分钟,是一片热闹的生活区。这里大小马路纵横,商铺林立,各色橱窗琳琅满目,仅饮食就有法、意、中、日、德、阿拉伯等各式餐厅,可任意挑选。面对熙来攘往的人流,法国汉学家蒲吉兰曾不无赞美地对我说:“这里是巴黎的生活小区,很富裕,也很有文化。德拉克洛瓦的故居就从这条小路进去。” 我环顾四周,除了各式餐厅外,艺术商店甚多,雕塑、油画、摄影、服饰、瓷器、旧书、古玩、钟表,以及各种袖珍藏品,应有尽有,令人流连忘返。不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这里的酒吧和咖啡馆。 整个巴黎城到处都是酒吧 […]

在巴黎,生活就是一家咖啡馆

“我们同情那些在花神咖啡馆中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但是这种同情里又夹杂着一丝不耐烦:他们离经叛道的行为主要是为了给自己的消极、懒散寻找借口,还有就是他们真的是非常非常无聊。——西蒙娜·德·波伏娃 除了周日,每天早上6点左右,蕾妮夫人和她的丈夫荷西会拖拽他们的咖啡馆外那些快要散架的桌椅,将它们安在铺着鹅卵石的露台上,露台就在我们的卧室窗户下。 在晚上11点到凌晨2点这段时间里,他们会用力将这些桌椅再搬进来。蕾妮这一辈子都在做这件事情,就连她还在子宫里也不例外:在她之前,她的母亲经营着这家咖啡馆。几年前,蕾妮和荷西退休了,将这个地方卖给了附近的餐馆。这种搬动桌椅的传统仍在继续,还有震耳欲聋的音乐作为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