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巴黎

让我轻轻的告诉你 巴黎的咖啡并不好喝 虽然江湖地位很高

就算没去过巴黎,透过电视媒体的渲染,巴黎咖啡这几个字早已深植人心,好像来到巴黎,一定得到这里点上一杯咖啡一探究竟。可是你知道法国的咖啡并不好喝吗?巴黎咖啡之所以有名,是咖啡馆的气氛与文化,而不是咖啡本身。好比花神咖啡馆(Café de Flore)的名气响亮,其实全因其曾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不免引人好奇,身为一个料理名列世界遗产的国家,怎么会遗漏咖啡这个环节呢? 据 Turkish Coffee World 报导,咖啡树于11世纪在埃塞俄比亚被发现,16世纪传到伊斯坦堡,当地人烘烤咖啡豆,再磨碎加水烹煮,这个方法让咖啡美味加倍,深受大众喜爱。 很快地,1669年就传到了巴黎。不久后,一位名为 […]

张楷模:咖啡馆的老人

仅巴黎市的中国餐馆,就多达3000家,这只是东方外来“吃文化”的“入侵”。而作为法兰西“喝文化”的产物的咖啡馆,在巴黎究竟有多少家,恐怕多得谁也说不清。 可以说,咖啡馆是各个时代聚集在巴黎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灵感的摇篮。 咖啡使精力过剩的巴尔扎克越发神采飞扬,昼夜伏案去编排那惊心动魄的《人间喜剧》…… 地处克利希林荫道入口附近的巴蒂克诺勒咖啡馆,则是当年印象主义画派向古典画派发动进攻的大本营。库尔贝、马奈、雷诺阿,修拉等大师们,每周必在这儿聚会两次,秣马厉兵…… 拉丁区的花神咖啡馆,成了著名作家们的荟萃之地……存在主义的鼻祖萨特,常在圣日耳曼附近的“两个烟蒂咖啡馆”会客……烟雾缭绕,唇枪 […]

[小说]海明威:圣米歇尔广场的一家好咖啡馆

当时有的是坏天气。秋天一过,这种天气总有一天会来临。夜间,我们只得把窗子都关上,免得雨刮进来,而冷风会把壕沟外护墙广场上的树木的枯叶卷走。枯叶浸泡在雨水里,风驱赶着雨扑向停泊在终点站的巨大的绿色公共汽车,业余爱好者咖啡馆里人群拥挤,里面的热气和烟雾把窗子都弄得模糊不清。那是家可悲的经营得很差劲的咖啡馆,那个地区的酒鬼全都拥集在里面,我是绝足不去的,因为那些人身上脏得要命,臭气难闻,酒醉后发出一股酸臭味儿。常去业余爱好者咖啡馆的男男女女始终是醉醺醺的,或者只要他们能有钱买醉,就是这样,大多喝他们半升或一升地买来的葡萄酒。有许多名字古怪的开胃酒在做着广告,但是喝得起的人不多,除非喝一点作为垫底,然 […]

1686年就已开张的波寇咖啡馆,除了咖啡,还有文学和政治

巴黎左岸老戏剧街的波寇咖啡馆(Le Procope)是巴黎最古老的咖啡馆,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卢梭,还有法国大革命三巨头马拉、丹东、罗伯斯庇尔以及美国人富兰克林都是波寇咖啡馆的常客。现在游客到波寇咖啡馆不仅仅是来品尝咖啡,而是来朝圣,来感受波寇这个具有灵魂的咖啡馆,看看法国文学、政治咖啡馆的前身。 坐落在巴黎老戏剧街13号的波寇咖啡馆1686年开业。第一位老板Francesco Procopio dei Coltelli是位西西里岛人。今天的波寇咖啡馆继续沿用意大利老板的法文名字。室内装饰还保持着百年前的风格,黑白瓷砖铺地,墙上挂着金框子的镜子,屋顶悬挂 […]

今天的文青比之沙特与波娃 实在差太远 要不也试试捧红一家咖啡馆

在花神咖啡馆里,沙特和卡缪完成了“存在主义”,连徐志摩也曾到访。但花神的文艺浪漫中,最著名的还是沙特与波娃的恋爱故事…… 我们完全把自己黏在这里了:从早上九点到中午,我们在这里写作,我们去吃午饭,下午两点又回来跟在这里遇到的朋友们聊到晚上八点。晚餐之后,我们在这接待约好的人们。这可能有点诡异,但我们简直把花神当自己家了。 Nous nous y installâmes complètement : de neuf heures du matin à midi, nous y travaillions, nous allions déjeuner, à deux heures nous y re […]

巴黎的Café Verlet已活过136年 而且他们并不敢吃老本

在巴黎,去到卢浮宫附近的Saint Honoré第37号街上,坐落在一间不大的老字号咖啡馆:伟烈咖啡(Café Verlet)。 脸面不大的小店门口上悬挂着大招牌,一边写着咖啡Cafés,另一边则是茶Thés。店面整洁,有落地玻璃窗,深灰色的门面,简约具有现代风格。 从高大的玻璃窗看进去,一袋袋的炒熟的咖啡豆装在一个个大麻袋里,标签上注明产地和咖啡的名字。抵挡不住诱人的咖啡香气,吸引着老客人、游客和咖啡爱好者走进店门。 进入伟烈咖啡馆,如同进入上个世纪初,看见古色古香的深色厚重的木头柜台,上面摆放着磨咖啡豆的机器。店员身后的家具,如同中国的中药店,不同抽屉里储存着来自世界不同地区产地的咖啡豆。 […]

没有咖啡,就没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Watch this on The Scene. 有人统计,以写作《人间喜剧》驰名于世的巴尔扎克,一生饮下咖啡5万杯,平均每天6到7杯的样子。 巴尔扎克读完司汤达的长篇小说《巴尔玛修道院》之后,很快写就《司汤达研究》一书,对《巴尔玛修道院》大加赞赏。在这本书的封面上,不但印着一把咖啡壶,还有他的一句话:“就是这把咖啡壶,支持我一天写16小时,最少也写12小时的文章。” 他作过这样的比喻:“咖啡像引擎开动一样推动了他持续不断地进行写作。”这可能是他精力充沛的源泉。 每天晚8时,当巴黎市民进入夜生活时,他却在一天16个小时的紧张工作之后,开始睡觉。而当全城人沉睡的子夜时分,他又开始了工作。 他才思 […]

首尔的咖啡文化:比台北更像巴黎

徐志摩笔下的法国巴黎,是一个总能在街头巷弄寻得一处咖啡馆的巴黎;是一个晚上有着喝不完的咖啡杯的巴黎。想像的巴黎,似乎只要漫步于街上,就总能在空气中闻得浓浓的咖啡香。这种想像并非只存在于徐志摩笔下,当代东亚城市中,最会“想像巴黎”的,莫过于首尔。 台湾7-ELEVEN广告标语“整个城市,就是我的咖啡馆”用来形容深入台湾各个角落的便利商店就像咖啡馆提供现做咖啡。同样的标语倘若放在首尔或许更是贴切,甚至可以进一步说:首尔的咖啡文化,或许早已超越了“想像的巴黎”。 首尔如何想像巴黎、想像法国文化?从城市地景及都市文化切入观察,是一个容易进入的参照点。 漫步在首尔街头,几乎可以轻易地在每一个街区发现好几 […]

一家咖啡馆可以开多久?他们平均活过220年,而且还在继续

你问一个中国人,一家咖啡馆开多久才算得上历史久远,即便他给不出一个正确的数字,但也不会随便开口,二、三十年之久怕已是想象力的极限。可是,如果你拿这个问题去问一个欧洲人,无论他是否去过巴黎、维也纳、威尼斯、伦敦甚或是巴塞罗那,他也极有可能用一、二百年来做区分。这个时候,请别怀疑欧洲人是否自大,他们的傲娇很有来由,看看这十三家咖啡馆,你就能懂我在说什么。 “四只猫”咖啡馆:画廊里的咖啡 诞生时间:1897年 地址:Carrer Montsio 3 bis, 08002 Barcelona, Spain 在巴塞罗那蒙特斯街上坐落的这间最富有艺术气息的咖啡馆诞生于1897年,但凡有游客经过,常会在此驻 […]

Hally Chen:戴高乐曾在和平咖啡馆庆祝光复巴黎

不同的季节,咖啡馆的表情也跟着改变。夏日的咖啡馆,门口的阳伞打开便成了露天咖啡座。到了冬天,客席会移到人行道的另一侧,拉起了屏风挡风。咖啡座和餐厅分开是法国的特色,他们既不像意大利人习惯围绕着吧台站着喝,也不坐在餐桌边喝。来到巴黎,坐在人行道上喝咖啡才是风情。 和平咖啡馆开在巴黎歌剧院前的转角,两百年前,这儿是巴黎的心脏地带,它和歌剧院同为法国建筑师查尔斯·加尼叶(Charles Garnier)所设计。咖啡厅开业于1862年,原本是为了服务楼上的饭店。1944年8月,法军从德国人手中光复了巴黎,戴高乐将军在此喝下第一杯庆祝咖啡而闻名。咖啡馆经历了德军炸毁又重建,多年后内部又改建,模样已经和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