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爱好者说

理性时代的咖啡(三):咖啡帝国

18世纪之前,阿拉伯半岛一直是世界上唯一的咖啡供应地。 正如一位波斯作家所说:“在麦加城的周边地区,咖啡丰收了。人们先将咖啡豆运往吉达港,再由吉达港运往苏伊士,最后用骆驼运至亚历山大。法国商人和威尼斯商人大多从亚历山大进货。但有时他们也搭荷兰人的船走水路直接从麦加进货。 随着人们对咖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欧洲人开始担心自己会过于依赖进口产品,于是他们开始着手自己生产咖啡。阿拉伯人自然不愿意别人跟他们抢生意,于是想方设法地阻止欧洲人生产咖啡。在咖啡豆装船以前,阿拉伯人先将咖啡豆烘熟,以防止欧洲人将它们作为种子栽培新的植株;阿拉伯人还严禁外国人进入咖啡产区。” 首先打破阿拉伯垄断的是荷兰人。17世纪 […]

理性时代的咖啡(二):咖啡的凯旋

17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咖啡成了预示伦敦政治气候的风向标。查理一世被处以绞刑,英国内战结束,清教徒克伦威尔随后登上了国王的宝座。清教徒统治时期,咖啡馆开始在英国出现。它以优雅的环境、自由闲适的气息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博得了大众的青睐。酒馆里往往光线昏暗,令人觉得颓靡消沉;咖啡馆则截然不同。这里光线明亮,常备有书架、镜子及典雅的家具,墙上还挂有镶着金色相框的油画,令人觉得轻松闲适。1658年,克伦威尔逝世。随后,公众的支持开始倒向君主制度。随着王朝复辟的道路逐渐被扫清,咖啡馆成了政治论战的主要场所。1660年,查尔斯二世回到英国。他的顾问威廉·考文重曾记述道:“在克伦威尔的统治时期,查尔斯的支持 […]

一九五零年代的台湾咖啡馆:我们喝的不是咖啡,是感觉

很多人都知道,在咖啡流行起来以前,台湾人最常喝的饮料是茶。日本人来台湾以前,台湾人靠种茶、卖茶赚了很多钱。靠茶吃穿的台湾人,自然而然也把茶当水喝,不分贫富,都能够在酒足饭饱后来上一杯好茶。 喝茶风气延续了数百年,直到日本人来到台湾以后,台湾人才开始接触到新饮料──咖啡。事实上,日本人喝咖啡只比台湾人早一点点,明治初期的西化革命不只革了日本人的脑袋,也革日本人的嘴,牛排、咖啡、冰淇淋,从此以后皆荤素不忌。 资料显示,日本人带起了台湾人喝咖啡的风气。一九一三年,画家石川钦一郎在新公园的“ライオン”(Lion)咖啡厅举办“番茶会”,邀集官民文人共同参与。“番茶”就是咖啡,“ライオン”位在今天的台北二 […]

在柏林初识冷萃咖啡

冷萃咖啡近几年在纽约和伦敦等地开始大为流行,连咖啡品牌的连锁店也贩售起来。 第一次喝到冷萃咖啡是在柏林,当时正值炎炎夏日,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我们去了一间他住家附近的咖啡馆。这个咖啡馆小小的,坐落在街角转弯处,看上去没什么特别。如果不是因为当地朋友的介绍,我自己则不太可能从旅行书上找到这样一个如此安静,没有游客,甚至不太起眼的咖啡馆。然而,就是在不起眼的当地咖啡馆里,我第一次喝到了令人惊艳的冷萃咖啡。 试想一下,在炎炎烈日,不管你是刚从闷热的办公环境中出来透透气,或者是在太阳下暴晒了一阵子后想找一个地方休息一下,总之正当你感到酷热难耐,或者疲惫不堪时,你拥有了一杯冷咖啡,可能你还没真正喝到它, […]

咖啡、酒精与成长

小时候对身边的事物都很好奇,特别是别人不给自己碰的东西对我来说更有着一种神秘感。 还记得每次经过咖啡店都会嗅着那诱人的咖啡香,自己的心里一直想试试咖啡这种饮品,毕竟气味这么香的饮品,喝到口里也一定很美味吧?结果谁让年纪轻轻的我尝到第一口咖啡已经忘了,只记得当时我觉得咖啡跟凉茶铺卖的廿四味无异,自此我对咖啡再没有兴趣,心里觉得咖啡的人肯定是疯了。 除了咖啡,另一样让年幼的我失望的还有啤酒。看着一家人节日吃饭大人们总爱喝点啤酒红酒,在我苦苦哀求下母亲也终于让我浅尝一下那杯金黄色,冒着气泡的啤酒,结果我还是觉得除了苦味就什么都没有。 那时我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成年人总爱喝苦的东西?难道成人们都不会觉得 […]

管建中:喝咖啡时,有没有一个比较理想的温度?

咖啡有没有理想的饮用温度?理论上,高可至八十多度,低可达零度边缘,只要在你能忍受的范围,任何温度的咖啡,都可以饮用。换言之,你喜欢喝什么温度的咖啡都可以,全视你个人的爱好而定。 可是不知读者们是否注意到,除了少数例外,喝咖啡的人,大都选择以下两种温度的咖啡喝: 一是温度高于60度的热咖啡, 一是温度低于10度的冰咖啡。 只有少数情形,例如为了评鉴咖啡品质作杯测(cupping)时,否则很少人会选择温凉(如当时的室温)的咖啡喝。而在热咖啡与冰咖啡二者之间,选前者的人数又远多于后者,即使像现在这种炎热的三伏天亦然。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的结果?难道是源于文化传统或纯粹是为了方便? 这里我且拿葡萄酒作一 […]

Andy Tsai:被第三波咖啡遗忘的波士顿 或萌发一场咖啡的宁静革命

第三波咖啡的浪潮席卷全美,西北角的大城市现在像旧金山,波特兰,或是西雅图都有出名的咖啡店。这股浪潮也正在从西岸往东岸漫延。不过在这场咖啡革命里,波士顿这个美国独立革命的滥觞地倒好像完全不关己事,到现在远远比其它大城市落后许多。 这应该跟波士顿向来有着浓浓的英式作风有点关系。英国的国饮一向是茶而不是咖啡,事实上美国独立正是起源于波士顿的一场“茶壶里的风暴”。1773年英国国会通过提高殖民地的茶税是压倒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年的12月16日当英国茶船抵达波士顿时,Samuel Adams揪众集会商讨对策,最后群众强行登上三艘茶船,把三百余箱的茶叶全数投入波士顿港湾里。这一事件也开启了美国脱离英 […]

用什么样的方式喝咖啡最正确?

这是开始对咖啡感兴趣的人常有的疑问。要不要加糖?可不可以加牛奶或奶油?热喝好还是凉一点喝好?市面上的咖啡书籍,对此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答案,有些回答得十分严肃,像是“绝不可以加糖,那会破坏咖啡的原味。”或“只能加鲜奶油,不可以加牛奶。”,诸如此类。而我呢,却有一个十分轻松的答案:“爱怎么喝,就怎么喝。”不过,我会附加一些补充说明,且听我道来。 有关咖啡的温度,包括冲泡时或入口时这两者,我留到以后再说。今天且先谈一谈加糖与加奶的问题。首先请想一想,是谁在喝咖啡?是你,是你在享受嗅觉、味觉等所带给你的感官上的快乐。如果你认为一杯甜而且带着浓浓奶香的咖啡喝起来才过瘾,那么有什么理由,仅仅因为别人的说法, […]

[小说]咖啡谜之十九:咖啡小屋

秋天又来了。程依香从琴室出来,走出大门伸伸懒腰,深呼吸秋天迷人的空气。顺便看了一眼隔壁小屋。隔壁小屋整修了大半年,看起来都已完工,但似乎没人搬进来。里面出奇的安静,一点动静都没有。打小屋开始装潢,程依香就注意到有个女人频频出现,那女人约三十来岁,很时髦,妆化很大,噪门也大,是让程依香皱眉头的那种。是她吗?但小屋的装潢看起来很简单,米色加褐色,里头的吧台也是深色木头,太朴素了吧?不像一个浓妆女人的窝。“管他的。”程依香吸够了秋天的空气,准备进琴室继续写曲子。突然,她发现牛铃有点状况。“这是什么东西?”牛铃的拉环上绑了一封信。程依香左看右看,打量很久,才小心翼翼地把信拿下来。 咖啡小屋,新居落成, […]

咖啡爱好者不能不知的关于咖啡产地、树种及名称的一些常识

很多咖啡爱好者对哪家的拿铁好喝,拉花好看,自有一套看法,但提到单品咖啡,说什么肯亚、耶加雪菲、瑰夏就只好干瞪眼。再提到它们是不是出自同一种咖啡树,产地与树种有何关联时,更是一头雾水。 老实说,作为一个咖啡爱好者,了解一些基本的咖啡常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单品咖啡是否由同一种咖啡树种出来的? 所谓单品咖啡,一般只是指来自单一产地(庄园、合作社或某个较大之特殊产区)的咖啡,确实常常出自某些特定树种,因为同一地区的环境近似,咖啡农常常选种相同的几个品种,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拿耶加雪菲产区来说,它是非洲埃塞俄比亚颇有名的一个大产区(其他还有西达摩、利姆等),此产区内有24个咖啡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