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专栏

韩怀宗:威尼斯点燃欧洲咖啡火苗

16世纪伊斯兰教世界在惊涛骇浪中完成咖啡世俗化。这股咖啡激情于16世纪末叶至17世纪初,通过威尼斯商人、外交官、植物学家和出版物,“传染”给欧洲人,迸出灿烂火花。阿拉伯的波斯猫、郁金香、服饰和文学,也在此时期随着咖啡香一起飘进欧洲,丰富欧洲人的生活美学。咖啡馆在意大利、法国、英国、奥地利、荷兰、德国遍地开花,逐渐取代酒吧,一改欧洲人酗酒恶习,挥别昔日烂醉如泥的颓废,欧洲人变得更优雅。 咖啡香与咖啡因带来神智清醒的欧洲,举凡文艺、哲学、音乐创作、革命思潮、证券保险业、男女房事,都因咖啡加持而更丰富多元。可以这么说,有了咖啡馆,文艺复兴的续航力更持久,后坐力也更可观。巴赫、贝多芬、巴尔扎克、伏尔泰 […]

韩怀宗:郑和暗助咖啡世俗化

就饮料史来看,茶叶远比咖啡发展得早,也更顺利。茶艺对咖啡世俗化是否也有带头作用?答案是肯定的。明朝三宝太监郑和是伊斯兰教徒,于1405至1433年间7次下西洋,最远航抵红海滨的也门、索马里和肯尼亚。NGC国家地理频道曾报道,肯尼亚附近的小岛至今仍住着郑和下西洋时,舰上官兵在非洲留下的后裔,岛民甚至展示明代的陶碗、器皿以为佐证,这为茶与咖啡曾在历史上交会,留下浪漫联想。 研究咖啡史的西方学者近年也注意到郑和航抵中东对咖啡普及化的影响。从时间、地点与杯具来看,两者可能存有直接或间接关系。郑和航向中东的时间约在15世纪中叶以前,比咖啡开始世俗化早了将近半世纪。这段时间提供中国茶艺足够的酝酿期,同时期 […]

咖啡馆主的日常:大陆来的学生

大陆来的学生?可以说是学生吗?
       三个女生一进门,听她们口音就是大陆腔,北京腔,咬字清楚,翘舌的厉害。
   
 我说“妳们来自大陆!” 
“是呀!”
 “妳们自由行?”
 “对呀,现在团体已经不给走了,自由行也要申请很久,我们预计去年就来,没料就到现在了。”
   
 我问她们预计来几天,她们说大约七天,今天已经第四天,绕到花莲去,就要回北京了。
    
“老板,您知道吗,你们这家咖啡厅可是重点经营。”
 “重点经营?何意呀?”
 “咱们是特意来宜兰喝妳们的咖啡的。”
 “嗄?”
 “我们要来台湾,朋友就特叮咛,说我们这么爱喝咖啡的人,一定得到宜兰的Full House试试。” […]

Patrick Tam:埃塞俄比亚游记之仙人掌上的星宿

埃塞俄比亚时间,是以日出开始计算的。在赤道国家,太阳每天从地平线冒出的时间都很准确。一日里面,黑夜白昼各占一半,并没有南北半球的季节性日短夜长。那儿的鸡啼声说不定很同步,有彼此壮胆的情况下,也特别有气势。但其实我未有尝试认真听过。 所谓“上午一时”,就是破晓后一小时,亦即是普通上班族的早上七时。而黄昏,则是“上午十二时”。这种转换,想想也觉头痛。还有一个反差更强的“下午十二时”,在某一平衡时空下是烈日当空,但镜头一转,就会堕进了黑夜尽头。若果太阳是一个等待出场的话剧主角,大概会连自己也弄不清楚什么时候爬入舞台吧。这种有点像计时秒表的算法,刚抵埗时确实有一点不习惯。但经过几天使用,尤其是跟进旅程 […]

鲁迅笔下的“革命咖啡店”是哪一家?

1928年8月8日 《申报》刊登《上海珈琲》一文,文章作者称自己在这家咖啡店里遇到了龚冰庐、鲁迅、郁达夫、孟超、潘汉年、叶灵凤等 “今日文艺界上的名人”。见此,郁达夫和鲁迅马上撰文予以澄清。 郁达夫在《语丝》“随感录”栏目发表《革命广告》一文,声明 “这一个不革命的小资产阶级郁达夫……对于奢华费钱的咖啡馆,绝迹不敢进去”。紧跟着郁达夫的短文后面是一则 《鲁迅附记》,附记中写道: 这样的乐园,我是不敢上去的,革命文学家,要年青貌美、齿白唇红,如潘汉年叶灵凤辈,这才是天生的文豪,乐园的材料……即使我要上去,也怕走不到,至多,只能在店后门远处彷徨彷徨,嗅嗅咖啡渣的气息罢了。你看这里面不很有些在前线的 […]

刘书甫:一座现代城市的温柔 从市场到老咖啡馆

一座现代而理想的城市,乐意人们去散步它,去表达在它里面生活的样式,也乐意让它的市民不必太费力地便能拥有一条街,那街他每天都乐意去走;一间店,那店他每天都乐意去推开门;一个座位,那位子他每天都乐意去坐上半晌。这并不容易,可没有人知道它不容易。它不张扬它的难得,就静静地让人去走、去坐。这是一座现代而理想的城市温柔的地方。 一个理想的市民,也乐意用心去观看它、去尝试它,心领着它无时无刻发出的邀请,然后终于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却又安静快乐得不得了的,属于自己过生活的格调。 总之,下次会再来 关于台中西区的闲散时光,我有一条从市场到老咖啡馆的故道。 这条故道在依傍着河道的街廓里,能遇见大树与 […]

咖啡馆主的日常:想开咖啡馆?别想的太简单!

开店?没这么简单啦! 大约快两年前吧!有一个年轻人跑到Full House来,他说他来喝过一次咖啡,觉得我的咖啡很有魅力,他今天来是要跟我学煮咖啡,他要开咖啡厅。     我问他“咖啡厅要开在哪里?”“新竹,咖啡在新竹还算是一块净土,也因为他在新竹工作了几年,对新竹熟。”新竹是净土,真的吗?“你咖啡厅要卖什么?”“跟妳一样,只卖咖啡就好,什么都不卖。”我捏了把冷汗“只卖咖啡很难生存,我不建议年轻人这么做。”“我有自信,因为妳煮的咖啡好喝,只要跟妳学咖啡,咖啡好喝自然有市场。”他说的好像真的一样。“妳只要跟我说跟妳学咖啡要交多少钱就可以了。”我笑笑对他说“我教你煮咖啡,但是不收费。”“咦?为什么 […]

咖啡的风韵:香、甘、柔、顺、滑、细、甜

咖啡,要在凉的时候喝。 你对我的感觉,请在人静之时慢慢品尝。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喝咖啡要趁热的时候喝”。 以前我也作如是想。但是自从验证了小李告诉我的:“咖啡要等凉了才好喝”,我就开始喜欢上了黑咖啡。 小李经营一家知名的咖啡店,本人更是出了名的咖啡达人,听他谈起咖啡的大江大海,从栽种、烘焙、拍醒咖啡粉、煮咖啡到喝咖啡,可能给三天三夜都止不了他似水龙头的嘴巴。 多年前朋友带我第一次到他店里,我点名要喝“卡布奇诺”,他把眉头一皱说:“那是给小孩子喝的玩意儿。”好似把他的咖啡拿来做卡布奇诺或其他花式咖啡是一种浪费。但是他还是帮我弄了杯加奶的咖啡,另外附了一小杯黑咖啡,要我试试;后来才知道,他店 […]

咖啡爱好者说:我忘了为何喜欢喝咖啡

若问我,为何喜欢喝咖啡,我还真的答不上。 小时候,第一次喝咖啡,是家里泡的,称Kopi,黑黑的咖啡,加入糖搅拌,然后搭配饼干,觉得是绝配享受。一般上,我偶尔会在晚上做这样的事,同学知道后对我说“你这么夜吃饼,还喝咖啡,不怕肥吗?”我心里纳闷,这样的吃法,为何会肥呢?我当下马上回应“不会啊”。 后来,回想同学的疑问,心里感觉奇怪,小学生也会说“不怕肥吗”,这个词,不是成人才会说的吗? 上了中学,不知道从何开始,不再爱喝Kopi,可能觉得它黑黑的,容易让牙齿变黄,所以,我把它给戒了。 后来,家里开始出现三合一包装的Nescafe,冲出来的咖啡,不黑带奶色,喝起来,人也为之一振,不知不觉,我竟然爱上 […]

叶永烈:一杯咖啡映双城

来来往往于上海与台北之间,很多人问我这“双城”有什么共同之处?大处且不论,我只从小小一杯咖啡说起……    走在台北大街小巷,咖啡馆星罗棋布,满城飘香,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难怪人称台湾“一半是海水,一半是咖啡”。上海咖啡馆的密度虽然不及台北,但是在中国大陆所有的城市之中,咖啡馆最多的当首推上海。    一杯咖啡映双城。细细探究上海与台北的咖啡,品味到咖啡之外的历史和文化的滋味。    咖啡起源于西方。据说,在公元六世纪,埃塞俄比亚的牧羊人发现羊吃了一种从树上掉下来的红色浆果,变得很兴奋。于是他们用水煮这种红色浆果,喝了之后个个神清气爽。这红色浆果就是咖啡果。咖啡果里的种子,形状像豆子,被称为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