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城市

看着咖啡一点一滴到玻璃杯里,我爱上了越南咖啡

我是骑行了800多公里后邂逅越南滴漏咖啡的。2008年12月9日10时30分,在广治省东河到顺化的路上, 我拐入了一家不像咖啡馆的乡村咖啡馆。没有招牌,只有几张陈旧的塑胶桌椅,一个大橱柜里兼卖其他饮料。 尽管很多朋友提醒不要错过越南咖啡,但我一直忽视了。原因是:第一,我不爱喝咖啡;第二,骑车过程中无法细细品味;第三,咖啡无法像浓茶和其他饮料那样可以满足大量补充水分的需要。 这一次,我只想找个地方歇歇脚。 女摊贩老板取出一个铝制的滴漏咖啡壶,垫上一个铝制的漏片,然后从一个大塑胶瓶里舀出两勺咖啡粉,加到漏壶中,用一个带柄的圆铝片压实了,冲上开水,此时,咖啡的清香已经飘出。女店长盖上铝壶盖,端到我的 […]

想了解英国人?除了准点打开电视看英超之外,还可以在伦敦找家咖啡馆坐下来跟他们聊聊天就好了

在伦敦街头随处可见咖啡馆,白天到傍晚任何时候都能看到不少人在这里闲坐、聊天、看报纸、喝咖啡,既有衣着光鲜的白领,也有打扮随意的居家人士,还有工闲时短暂休息的蓝领阶层。到咖啡馆喝咖啡已经成为英国人生活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 伦敦的咖啡馆在300年前就极为盛行,那时的咖啡馆更具有社交功能,人们常常聚集在此谈论新闻时事、探讨剧本甚至伏案写作。据考证,那时的咖啡馆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而不像现在这样主要由几家大的连锁品牌垄断。当时的咖啡馆也让英国人的几个突出特点更加有场合发挥,爱搭讪、爱聊天、爱辩论。 记者此前刚刚来到伦敦不久,就在很多情形下被友善地聊天,既有走在路上迎面而来陌生人,也有在广场上观看 […]

即便英国人日饮咖啡七千万杯 但独立咖啡馆在伦敦依然举步维艰

伦敦独立咖啡店面对租金上涨、脱欧影响和连锁式集团竞争,生存愈来愈难。另一方面,独立咖啡店被指愈来愈相似,仅提供另外一套大同小异、商业化货品与服务,失去了原有特质、创意欠奉。顾客忧虑选择减少,并失去在咖啡室悠闲过日子的时光。但独立咖啡店还是努力地在伦敦找到市场的一席位。 试想像一下,你的办公室内有一位长驻的咖啡师,只要你需要,他就为你做一杯Latte、Flat White,不用再喝那种即冲咖啡,这会令你更有干劲工作吗? Timberyard 咖啡店看准市场,融合咖啡厅与办公室,让小型企业、自由业者能够租用地底的办公室。 内里有打印机、投影机、文具、会议室等,如同一般的办公室,特别之处是有一个咖啡 […]

冯亦代:咖啡馆的余音

老友何为寄赠一册《老屋梦回》,一看便知是本忆念旧时岁月的书,其中有篇谈到《文艺沙龙和咖啡馆》的文章,读后掩卷,当年情景油然记起,因为你也是个于咖啡馆结不解缘的人。 我一向喜欢读外国文人的回忆文章:海明威的巴黎瑞兹咖啡馆,爱伦堡与巴黎洛东达酒吧,以及纽约文人群集的阿尔龚耿饭店就是他们发迹的地方,我羡慕这种波希米人的浪漫生活,这些也都是我做文艺学徒的憧憬之处。 1936年我大学毕业,凭考试在上海谋得了一个啖饭的职业。我在上海孑然一身,只得找到一处亭子间住下。上海的文人大都住在亭子间过清苦的生活,我住了亭子间,工作之余,便读书写文,梦想有一日能够进入缪斯的殿堂。虽然寄出去的稿件,都进了编辑的字纸篓, […]

张楷模:咖啡馆的老人

仅巴黎市的中国餐馆,就多达3000家,这只是东方外来“吃文化”的“入侵”。而作为法兰西“喝文化”的产物的咖啡馆,在巴黎究竟有多少家,恐怕多得谁也说不清。 可以说,咖啡馆是各个时代聚集在巴黎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灵感的摇篮。 咖啡使精力过剩的巴尔扎克越发神采飞扬,昼夜伏案去编排那惊心动魄的《人间喜剧》…… 地处克利希林荫道入口附近的巴蒂克诺勒咖啡馆,则是当年印象主义画派向古典画派发动进攻的大本营。库尔贝、马奈、雷诺阿,修拉等大师们,每周必在这儿聚会两次,秣马厉兵…… 拉丁区的花神咖啡馆,成了著名作家们的荟萃之地……存在主义的鼻祖萨特,常在圣日耳曼附近的“两个烟蒂咖啡馆”会客……烟雾缭绕,唇枪 […]

在开罗除了能上门帮你脱毛送避孕药做X光检查,还能送杯意式浓缩咖啡

在快递到家和服务上门方面,没有多少城市能胜过开罗。 为宿醉苦恼?或许为昨晚的事后悔?Costa咖啡可以送来一杯意式浓缩咖啡(2.70美元),附近的药店也能送来一片事后避孕药(2美元)。 想来个巴西式比基尼脱毛?可以在家中私密环境下完成,价格6美元。需要出生或死亡证明?只需给政府打电话,72小时内就会得到解决。 对于埃及的城市居民来说,几乎一切都可以快递,而且近乎免费。 快递到家服务始于快餐业,但是渐渐发展到一系列其他货品与服务。高级餐厅可以只送一份沙拉或一小块蛋糕;文具店可以把钢笔送到办公室;如果派对上的酒喝完了,可以要酒类商店送来;蛋糕房可以送来刚出炉的新鲜面包和甜点——多数商品都是用破旧摩 […]

Andy Tsai:胆太肥了!居然还有人敢骑到蓝瓶子头上卖咖啡

蓝瓶子从旧金山红到东京去,现在已经成为咖啡迷到东京的必访行程。它们自从在2015年进入日本市场,在清澄白河开了一家分店之后,短短的时间内势如破竹。中间虽然经历了和旧金山甜点烘焙一哥Tartine Bakery短暂的“婚约”和“离婚”,让也正在布局日本的Tartine Bakery和蓝瓶子组成梦幻球队的计划破局,可是这完全不损蓝瓶子的威力,一年之内已经在南青山和新宿又开了二家分店。 北加州是美国第三波咖啡的发展重地。蓝瓶子虽然起步得早,在美国之外的名气大,可是这不表示北加州就只有蓝瓶子一家的咖啡可以喝。光在旧金山一地,和蓝瓶子平起平坐的的咖啡店不在少数。现在在旧金山以外虎视眈眈的更是不少。其中这 […]

金大佛:纽约最难忘的咖啡味

跨年前夕,一个人拎着大行李箱飞往纽约,展开万里寻友之旅。 我们事先相约在某地铁站碰面,好友L特别叮咛在我抵美后发个讯息给她,好让她盘算该何时出发和我喜相逢。 前往见面的地铁站前要先转两次车,这对擅长冒险的我不算难事,倒是我的手机却怎样都连不上机场和地铁站的WIFI让我深感困扰,偏偏我的班机还提早降临纽约,若没即时通知L,恐怕我只能杵在地铁站吹着冷风痴痴盼着她来临。 在经历无数次连线失败后,我不得不采取L提议的下策,但我没料到“借电话”这简单的动作在纽约执行竟这般困难。 首先,我在机场向一名黑人女警借,我想一来黑人很热情(至少我在旧金山碰到的黑人如此),二来又是人民保姆肯定没问题,结果她叫我去商 […]

巴黎的Café Verlet已活过136年 而且他们并不敢吃老本

在巴黎,去到卢浮宫附近的Saint Honoré第37号街上,坐落在一间不大的老字号咖啡馆:伟烈咖啡(Café Verlet)。 脸面不大的小店门口上悬挂着大招牌,一边写着咖啡Cafés,另一边则是茶Thés。店面整洁,有落地玻璃窗,深灰色的门面,简约具有现代风格。 从高大的玻璃窗看进去,一袋袋的炒熟的咖啡豆装在一个个大麻袋里,标签上注明产地和咖啡的名字。抵挡不住诱人的咖啡香气,吸引着老客人、游客和咖啡爱好者走进店门。 进入伟烈咖啡馆,如同进入上个世纪初,看见古色古香的深色厚重的木头柜台,上面摆放着磨咖啡豆的机器。店员身后的家具,如同中国的中药店,不同抽屉里储存着来自世界不同地区产地的咖啡豆。 […]

Andy Tsai:斗室咖啡深几许

Hollow开在2008年年底。它在内日落区的位置刚好在一个吃的界线上。从这里往西去过19大道之后的外日落区全是亚洲餐厅的天下。从这里往东去的第9大道上是西式餐厅的天下。内日落区近些年来也开始变得很潮,新的餐厅在这里此起彼落地开个不停。 这家小小的咖啡店所在的小空间以前其实是个理发店。它的老板Dawn LaMontagne是个室内设计师,2008年看到这个空间空出来,兴起了租下来开咖啡店的念头。地方真的是很小,所以才会有Hollow那个店名跑出来。不过她以室内设计师的背景,把这个小小的空间一样是弄得很漂亮。 它们供的咖啡是Ritual Coffee Roasters的咖啡。咖啡豆好,咖啡师的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