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咖啡馆文化

张爱玲、鲁迅们笔下的海派咖啡文化

咖啡是舶来品,最初传入中国时,必是先出现在了新派人物聚集的上海。 最早提供咖啡的,是英国药剂师J. Lewellyn在1853年于花园弄(今南京东路)1 号开的老德记药店。它虽叫药店,但也经营糕点和洋食。 这口感酸苦的奇妙棕色液体一开始被称为“咳嗽药水”,随着西餐的推广和普及,到后来竟成了时髦之物。 1909年朱文炳的《海上竹枝词》中,就已有描写咖啡的诗句: “考非何物共呼名,市上相传豆制成。 色类沙糖甜带苦,西人每食代茶烹。” 同年,上海基督教会的美国传教士高丕第夫人出版了中国最早的西餐烹饪书《造洋饭书》,其中也提到了咖啡,并说明洋人饭后饮咖啡助消化。到了1946年时,上海已经开了近两百家咖 […]

一杯咖啡的精华保质期只有25秒,至少意大利人不喝外带咖啡

做为全世界喝咖啡最频繁的人,意大利人喝的节奏也和别人不同。意大利的咖啡馆总是从早开到晚,而且全天都不会有冷清的时候。人们喜欢在咖啡馆里喝浓缩咖啡,而 espresso 其实是一句意大利语,大意可以理解为“快速的”,所以这种咖啡做得快也喝得快,通常放在小杯子里,三两口就可以喝完。而意大利人通常要求在二十五秒内喝完一杯浓缩咖啡,因为在他们看来,一杯咖啡的精华保质期只有二十五秒,过了精华就会挥发,所以要快喝。 该喝的时候喝,不该喝的时候不喝 虽说意大利人这么能喝咖啡,但也不乱喝,非常讲究什么时段该喝什么样的咖啡。例如拿铁和卡布奇诺这样的奶咖啡都会在上午喝,或是当成早餐饮品。按照意大利人的习惯,下午到 […]

在圣彼得堡的文学咖啡馆 与普希金一起喝咖啡

圣彼得堡的房子多半像宫殿,廊柱高大,墙壁很厚,仿佛住在堡垒里,觉得很安全。清晨,从异常宽敞的公寓酒店大床上醒来,查了下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有雨,有雨,有雨。我复又钻进被窝,暗自窃喜,如果连日阴雨,就天天去涅瓦大街,泡在文学咖啡馆里吧。去过圣彼得堡的人,都说文学咖啡馆难找,也许他们没有提着“灯笼”吧?这个“灯笼”发出文学的光芒,照度不高,却足以照亮你前行的理想之路。 从地铁涅瓦大街站钻出地面,信步走着便到了格里博耶多夫运河的喀山桥上。圣彼得堡河多桥也多,因此享有“北方威尼斯”之美誉。沿着运河边上走,果然细细密密的下起了小雨。没有风,便不觉得凉。跨过喋血教堂前的意大利桥,沿着运河彼岸折回涅瓦大街 […]

怎样开出一家有新意的咖啡馆?先不提供Wi-Fi再说

随着零工经济(gig economy)蓬勃发展,许多咖啡馆内都坐满了带着手机和笔电去工作的人们,整间咖啡馆显得十分安静,只听得到敲打键盘和点按滑鼠的声音。 摆脱3C 恢复社交本质 现在,有些咖啡馆老板企图扭转这样的趋势,让咖啡馆重新恢复成可以轻松聊天的社交场合,同时也提供一个“无Wi-Fi天堂”,让顾客暂时摆脱冰冷的电脑与手机,重拾人与人之间对话的温度。 芝加哥林肯公园附近的Kibbitznest就是家响应“不提供Wi-Fi”运动的咖啡馆。走进店里,看不到一般咖啡馆常见的低头族,不少客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有些客人边聊天边啜饮红酒或啤酒,还有几个小朋友围在桌边下棋。老板娘科斯提纳与丈夫路 […]

台北咖啡馆文化概览:从茶馆、风月场所、休闲吧到工作吧

如果建筑是历史上的作品,咖啡馆比较像是建筑的软体,它是一个透过内在,将这个空间再使用的方式,有如通往世界角落的一扇窗,又或者是通往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台北有这么多的咖啡馆,我有时会幻想这些咖啡馆老板是不是外星人?他们来到这里其实是要观察地球人的生态,而且台北咖啡馆的马桶彼此可能互通,因为这有可能是一个时光隧道! 对我而言,台北的咖啡馆仿佛见证台湾休闲产业文化;日治时期的咖啡馆大多称做吃茶店,除了卖茶以外,咖啡是主要的饮品,那时的装潢以洋化为主、黑胶唱片音乐不停的播放,讲究店内音乐,比较像现在我们认知的咖啡馆形式,由于消费较高,主要是我们的阿公、阿嬷约会场所。 而后,咖啡馆渐渐成为有一点点色情的场 […]

计划有变 星巴克决定在意大利先开Roastery 再开传统店面

星巴克正在浓缩咖啡的故乡意大利押下重注,计划明年底在米兰Piazza Cordusio广场一栋邮局大楼开设超高档咖啡店Reserve Roastery。 星巴克董事长兼执行长Howard Schultz的长期目标是吸引意大利咖啡消费者;他将于4月离开现有职位,以执行董事长的身分侧重于加强公司的高阶品牌。 星巴克原先计划今年在米兰开设首家咖啡馆,但Schultz二月底表示,公司决定在开设传统店面之前,先开一家Roastery;他称,目前公司正在米兰收集一些店面,将在Roastery开张后跟进开业。 星巴克Roastery是咖啡热爱者的活动场所,也是公司的重要投资项目,公司计划在手工咖啡市场领域中 […]

台湾咖啡文化的那点事

台湾早期咖啡文化深受日本影响,当年咖啡馆在文坛、画坛、艺术界扮演重要角色。如今,平价新鲜现磨咖啡已成为台湾普罗庶民文化的一环,精品咖啡、手冲咖啡更成为新兴时尚。 电视剧“紫色大稻埕”描写1930年代的台湾,剧里常出现许多知识分子在洋溢日式风格的西式咖啡馆里畅谈时政,交换政坛、画坛、文坛间等各式最新消息,还在咖啡馆里举办展览。 1930、1940年代的台湾咖啡馆屈指可数,但几家知名的咖啡馆如波丽路、山水亭与天马茶房,确实为当年画坛、文坛、戏剧界的重要舞台。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明星咖啡馆则以文人咖啡馆闻名。当年创办“现代文学”白先勇、王文兴等人常在这儿聚会;黄春明、陈映真也常出没明星咖啡 […]

去虹口喝杯咖啡 享受历史的香醇

咖啡馆是上海开埠以后外国人带来的“西洋玩意”。早期提供咖啡的场所主要在一些西餐馆、饭店、俱乐部等等,最有名的是永安公司的七重天咖啡馆和汇中饭店附设的咖啡座。 1928年,《申报》出现一个新栏目“咖啡座”,意在鼓励作者像在咖啡馆里一样“自由地就任何议题交换意见。”这证明了一个事实,咖啡馆在当时是上海社会新兴的城市空间,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那时的咖啡馆主要集中在老卢湾、静安、徐汇等法租界以及虹口日租界这些地区。位于法租界的霞飞路出现了许多效仿巴黎的露天或室内咖啡馆,比如巴尔干、君士坦丁堡、Kingsley、Little Coffee Shop以及伟多利咖啡馆、皇家咖啡馆等,面积较小但舒适的咖 […]

杨照:只剩下咖啡馆,只剩下星期一

我知道数以十计的咖啡馆,在台北。可是我没有打算写导游导览,介绍你们去这些咖啡馆。 我知道一家冷气永远开得太强的咖啡馆。里面服务的小姐,自己都戏称那个地方是寒带。坐在那里,总是可以比别人早一点察觉到要变天下雨了。外头空气中的湿度一升高,咖啡馆面街的大片玻璃就开始结雾,水珠凝得够大,到了有足以淌流的重量,雨就落下来了。屡试不爽。 我还知道一家灯光永远太暗的咖啡馆。灰黑的四壁及天花板都保留了最纯粹的水泥原色,未作任何装饰,纯粹到也不挂任何的照明工具。只有每张小桌上一盏十烛光左右的灯泡,甚至不足以照亮台灯本身的灯座,乍看之下像是一只只漂浮在空中的萤火虫,异常坚持地寸步不肯飞离开。我曾在那萤弱的光线下读 […]

在巴黎,生活就是一家咖啡馆

“我们同情那些在花神咖啡馆中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但是这种同情里又夹杂着一丝不耐烦:他们离经叛道的行为主要是为了给自己的消极、懒散寻找借口,还有就是他们真的是非常非常无聊。——西蒙娜·德·波伏娃 除了周日,每天早上6点左右,蕾妮夫人和她的丈夫荷西会拖拽他们的咖啡馆外那些快要散架的桌椅,将它们安在铺着鹅卵石的露台上,露台就在我们的卧室窗户下。 在晚上11点到凌晨2点这段时间里,他们会用力将这些桌椅再搬进来。蕾妮这一辈子都在做这件事情,就连她还在子宫里也不例外:在她之前,她的母亲经营着这家咖啡馆。几年前,蕾妮和荷西退休了,将这个地方卖给了附近的餐馆。这种搬动桌椅的传统仍在继续,还有震耳欲聋的音乐作为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