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由以色列Tzur Moshe文献委员会选定建造的咖啡餐馆Kofinas,是由一栋废弃的建筑改造而成。当地的企业家们生活成长于此,在多年后有了发展,对于此处的建筑环境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委托Ron Shenkin’s Studio 建筑设计师工作室重新替这里赋予新生命。 为了呈现此处的历史底蕴,他们不只是改建了一间咖啡厅、一间餐馆,更在空间旁打造了一处博物馆以及档案中心,但仅用玻璃门隔开了两个空间。整个空间中,以黑色金属与木头呈现了旧建筑的工业氛围,并多以开放式的陈列架展现咖啡厅内的开阔感,色调相对来说简单许多,倒是处处皆多了些许绿意点缀,增加空间中的活泼气息。 咖啡厅内的多数设计,皆是 […]
挺进伦敦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没钱没人情、没消费没殷勤”的资本主义精神(英国人服务业向来是以冷淡与理性出名),是在伦敦的老咖啡店里。我带了一本书,吃了一顿英式早餐,吃完准备看书享受咖啡与早晨时,服务生开始三不五时的问我要不要再点些什么,刚开始,我以为这是他们的服务方式,后来连老板都来问我要不要再点什么时,我才恍然大悟:以英国人的礼貌其实是暗示你不要占着热门茅坑不拉屎。当然这不是普遍的真理,我想要强调的是咖啡馆可以观察到社会与文化的缩影,原因无他,咖啡本来就是一种独特的饮品—兴起殖民热潮、燃起革命之火、碰撞出新兴思潮或是奠定现代金融的前身。不管过去还是当代,欧洲还是亚洲,咖啡馆的兴起与没落不仅是多面 […]
尽管早在136年前奥斯曼帝国就已经把波斯尼亚割让给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但时至今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Hercegovina)仍在很多方面留下了被土耳其人统治近四百年的痕迹:建筑、一些共通的词汇、晚餐后需饮用的拉基亚(rakija)。 不过,尽管东南欧、西亚和北非的很多国家的咖啡实际上都是土耳其咖啡(他们使用相同的制作方法以及细研磨的咖啡粉;他们只是用一个地区名称来命名咖啡),然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却并不随波逐流,他们把自己的咖啡称作波斯尼亚咖啡,与土耳其咖啡并列。这不只是民族自豪感的问题,更是为了作出区分。 为了品尝家乡的味道,我的朋友、土耳其人叶利 […]
当我们谈论饮品时,我们立即会想到19世纪末,大型酿酒厂逐渐取代本地生产,尤其是家酿的酒品。促成酿酒厂发展的因素很多:用显微镜进行关于发酵的科学研究;酿酒技术的进步;新型麦芽加工方式;用蒸汽机提供动力;啤酒瓶的自动清洗和填充;新型啤酒瓶盖;冷藏和运输条件的改善;新的自由贸易规范等。至1873年,从中世纪开始形成的单一家庭酿酒的优势终于不复存在,骆驼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巴伐利亚的底部发酵方法的广泛应用。 由于需要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小型酿酒厂在1871年后迅速萎缩,啤酒的主要产量源自舒尔特海斯啤酒厂(柏林)、多特蒙德联合啤酒厂、慕尼黑狮牌啤酒及史钹坦啤酒厂(均源自慕尼黑)以及贝克啤酒厂(不来梅)等合 […]
咖啡驼孢锈菌是一种植物患锈病,咖啡树刚染上这种病的时候,树叶背面会出现黄褐色的斑点,斑点颜色逐渐变深,最后变成深褐色锈斑。这种病菌还会产生淡橘色粉末状孢子,脱落后会四处扩散。斑点慢慢变大,最后扩散到整个树叶,树叶就会脱落。最后,整棵树的树叶都脱落了,树变得光秃秃的,然后就会枯死。 锡兰(今斯里兰卡)的咖啡庄园第一年出现患锈病以后,灾情惨重,后来逐渐消退,然后反反复复,时好时坏。世界各地的专家纷纷给为此烦恼的咖啡种植者提出各种建议。他们尝试过各种化学农药,尝试过砍掉染病的咖啡树枝。但最后都徒劳无功。 1870年,锡兰(今斯里兰卡)出现了咖啡驼孢锈菌,几年时间内,这种病菌就摧毁了东印度群岛的整个咖 […]
爪哇和苏门答腊像其他咖啡种植地区一样,拥有惊人的自然美景。这美丽的景色和当地原住民遭受的歧视和轻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弗朗西斯·瑟伯(Francis Thurber)在其1881年的著作《咖啡:从种植园到杯中》(Coffee:From Plantation to Cup)一书中对此做了描述。每一户原住民需要种植并照料650棵咖啡树,并且要负责收获和加工,然后再上交给荷兰政府。 瑟伯在书中写道:“荷兰政府给当地原住民的报酬相当低廉,咖啡换得的巨额利润都被荷兰政府侵吞了。”由此荷兰人“坚持对其穷苦臣民的独裁,强迫他们借钱,否则就掠夺他们仅存的一点余钱……让他们永远贫穷。” 印度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
拉丁美洲国家虽然盛产咖啡,但是经常爆发革命、压迫和流血事件。唯有哥斯达黎加能免于这些骚乱。 罗伯特·威廉姆斯(Robert Williams)1994年出版了一本发人深省的书——《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咖啡和中美洲各国崛起的关系》(States and Social Evolution:Coffee and the Rise of National Governments in Central America),他在书中写道,19世纪末,中美洲各国社会形态的形成深受咖啡种植土地以及耕作其上的劳动力的影响,由此形成的社会形态延续至今: 咖啡业的扩张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贸易系统、国际金融关系、移民和 […]
危地马拉形成的咖啡种植模式在邻国得到了传播,大型咖啡种植园模式被纷纷效仿,而小型的咖啡种植园则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 北方的墨西哥总统波菲里奥·迪亚斯吸引美国人来到他的自由国度(1877~1880年,1884~1911年,墨西哥由迪亚斯统治)投资,在墨西哥从事蔗糖、橡胶、龙舌兰(用来做绳子的植物)、烟草和咖啡种植的劳工和奴隶相差无几。 这里的劳务委托人被称为“下套人”,他们通过欺骗、贿赂收买以及公然绑架那些一不小心上当的人来做苦力。犹加敦的龙舌兰农场和民族山谷臭名昭著的烟草种植园的死亡率高得吓人。墨西哥南部契亚帕斯山地的咖啡农场情况要好一些,迁移过来的劳工发现这里还是挺吸引人的,所以每年都会返回 […]
在旧社会,危地马拉和其他地区的妇女与小孩一般都做一些重复性的分拣工作,主要是因为通常来说,她们得到的报酬都比丈夫和父亲要少。尽管男人们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如清洁卫生、种植作物、修剪树木、挖掘灌溉沟渠等,但妇女和孩子也同样会做咖啡的收获工作。 对于一个好的农场来说,收获时节其实是段轻松、愉悦的时期。劳动报酬也许不是非常高,但收获时节的报酬确实是一年当中最高的,而且没人会在这个时节给孩子们设置时间表来强迫他们工作。 19世纪末,妇女和孩子们也经常被迫和其他所有人一样长时间在田里干活。1899年一位目击者描写道:“不论大人小孩,一群衣衫褴褛的父母带着只穿了很少衣服的孩子一路都在采摘咖啡果。”而且孩子们 […]
尽管经历了一些尝试和失败的教训才形成咖啡种植的常规方法,但是中美洲有其传统的咖啡种植法。咖啡要种在各种大树的树荫下,防止太阳直射,促进咖啡树根的生长,还要防止咖啡树高产,以免过度消耗咖啡树本身和土壤。这些保护咖啡树的树荫每年都要进行修剪,以便适量的阳光穿过树荫照在咖啡树上,修剪下来的树枝可以用来做燃料。 中美洲的咖啡豆收获方法和巴西不同,采用了西印度群岛发明的“湿润”收获法,该收获法在锡兰(今斯里兰卡)和哥斯达黎加得到广泛推广。据大部分咖啡专家称,这种方法可以生产出劣豆更少的优质咖啡豆,煮出来的咖啡有一种清爽的酸味,口感饱满纯净。当然,这种收获方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更复杂的机器以及基础设施,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