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咖啡

疫情冲击中国消费 咖啡豆供过于求 价格受压沉重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咖啡市场,中国消费者宅在家导致咖啡豆需求降温,加上咖啡豆生产大国巴西和越南可望大丰收。分析师表示,供过于求将使今年上半咖啡豆价格受压沉重。 日经新闻报导,中国是巴西咖啡豆的最大进口国,但疫情爆发导致需求锐减,星巴克在元月底关闭逾2,000家门市。再加上全球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巴西将在截至2021年9月的一年迎来丰收,恐导致供过于求。Wataru & Co顾问小泽志乃表示,预计今年上半的咖啡豆价格,仍将继续受压。 截至今年2月底,纽约洲际交易所(ICE)阿拉比卡咖啡豆期货价,报每磅120美分,较去年12月初下跌逾10%。 在疫情爆发前,美国农业部(USDA)预估在2014 […]

剑桥大学60多项诺贝尔奖是喝咖啡喝出来的?

英国剑桥大学,创立于1209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剑桥大学在每天下午安排两个小时的时间,有计划地组织不同学科的教授,在学校咖啡屋或茶园共进下午茶(Afternoon Tea)。虽说是下午茶,一般以喝咖啡为主,也有茶,还有一些茶点。在这里,每一名教授都可以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遇到的瓶颈,其他教授可以学习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以能以外行的眼光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在喝咖啡闲聊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产生了很多创新的、交叉的和边缘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也有人说,剑桥大学60多项诺贝尔奖是喝咖啡喝出来的。 剑桥大学下午茶的正确喝法 首先, 剑桥大学喝的主要是咖啡,而不是茶。咖啡有让人兴奋的 […]

刘墉:咖啡老豆

我有食道逆流的问题,只要一天不吃药,酸水就能涌到喉咙。医生说别喝咖啡了,我大惊道:老夫烟酒不沾,连餐馆都很少去,你再禁我咖啡,我还活着干什么? 我十五岁就开始喝咖啡,全是受侨生的影响,那时候我家楼下住了几个马来西亚侨生,每天下午都把浓浓的咖啡香,送过长长的走廊和窄窄的楼梯,送到我二楼的书房。偏偏我因病休学,天天在家,去厕所又一定得经过他们的房间,只要探头看一眼,就能蹭来一杯香醇的咖啡。 侨生毕业离开了,我却有了咖啡瘾。那年代似乎还没什么即溶咖啡,所幸点心铺卖一种方糖咖啡,八成也是南洋的,包装纸很脆,打开来常把糖粉洒一地。大大一块,外面是糖、里头包着咖啡粉。只要扔进开水,马上溶成一杯。记忆中那咖 […]

研究:喝咖啡能帮我们正确的解决问题 但不利于创意思考

阿肯萨斯大学学者的研究,审视咖啡因如何影响我们执行两项认知任务的成效──解决问题和脑力激荡。 研究者发现,吸收咖啡因会“大幅强化”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让我们更快也更正确地解决问题。 然而,咖啡因对于创意思考的能力并没有任何影响。 原因是什么?科学家表示,执行这两项任务时,大脑的运作方式完全不同。 解决问题时,我们使用“聚敛性思考”,这种思考方式不需要思考者极高的创造力,比较注重用旧有知识与经验为思考依据,回答正确答案。这当中需要的认知处理过程包括“执行控制”、“集中性注意力”。 这时候咖啡因的帮助在于,它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让你更集中注意力、更有精神、更警觉、清醒。 与“聚敛性思考”相 […]

辜振丰:摩登东京与咖啡香

17至18世纪,伦敦的“洛伊兹咖啡厅”是海上贸易的情报处及交易所。 暗黑如恶魔,酷热如地狱,甘甜如恋情。 ——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 法国政治家塔列朗曾如此形容过咖啡。这让我想到多年前,一进入超市,总会瞧见日本进口的“异人馆”即溶咖啡。“异人”意思是外国人,因日本明治维新开放门户后,横滨首度出现洋人开设的咖啡厅。咖啡虽然是外来的,但即溶咖啡则是日本人的创意。 20世纪初,本身主修化学的日裔美国人加藤萨多利(Satori Kato),经常跟一些咖啡达人和化学专家交流,经过不断研发,即溶咖啡正式诞生。1901年,他在水牛城泛美博览会摆设摊位推广 […]

全球上瘾:也门的夜

失眠的羊群 在也门,火热的、红彤彤的太阳一大早就爬出来普照大地,直到很晚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由于黑夜时间太短,由熔岩和石灰混合而成的地面因为不够时间冷却,到了夜里也依然滚烫。这就是也门的夜:短暂、滚烫、寂静。 往西再走几公里,就到海边了。但这海很浅,很暖,也不宽阔。人们自古以来称之为“红海”。 也门的小山丘上植被不多,山丘与山丘之间长着灌木丛。矮小的金合欢树安静地站在沉寂又灼热的空气中,金中带棕的金雀花像马鞍一样用它们柔软的身躯包围着山脊。山上长着苦的芦荟和甜的海枣,放眼望去是一座铁锈色的高山——这就是土壤肥沃的萨伯尔山(Sabor)。很久以前,那里曾火山喷发,熊熊的火焰从那里滚落。所以,如今那 […]

姜建强:在咖啡之神与咖啡之鬼之间

一 当有一天,你想起一个人,再想起你与这个人在雨夜一起喝过咖啡。那你就知道,孤独是什么味道。 亮光从窗口射进。照射到的壁墙,用褐色涂上,显得黑;照射不到的壁墙,显得暗。黑与暗的交错,酝酿出幽玄的氛围。而幽玄这个色彩理论被运用得极限化,莫过于日本的咖啡店了。如同西红柿是雨夜中唯一的红一点,日本女人涂上的红唇,与杯缘收薄的亮白瓷器咖啡杯相触碰,而穿过红唇的黑咖啡,则把这个红给颠覆了。 对了。这就如同西洋画很少画出浴后的女子,而日本画则倾心出浴女子的“清爽媚态”。出浴后的女子总能让人联想起不久之前的裸体。而亮白的瓷器咖啡杯上的红唇印,也总让人联想起刚完不久的情事。这里“清爽媚态”给与的是一个黯然和乖 […]

邢军:早期上海电影中的咖啡文化与Party社交

对20世纪初的上海人而言,电影这一新兴艺术本来就是舶来品,是上海开埠后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而被带到眼前的新兴文化娱乐方式。对上海人而言,影戏同西方人所带来的电灯、电话等新奇的玩意儿一样,象征着一个全新的、刺激的,等待他们去尝试、接受的一种现代体验。 从第一次放映“西洋影戏”开始,“西洋”这个关键词就没有再离开过上海电影业。它或明或暗、或显或隐地在上海电影的制作、发行与放映中发挥着能量与影响。诸多电影人在创作过程中,仍旧以西方影片为学习的榜样,研究其技术摄法、学习其叙事技巧。即使是被认为“受到民族艺术的熏陶,民族文化心理的濡染,传统审美定势的影响”的伦理情节剧模式也吸取了大量的好莱坞叙事经验。此外 […]

茶与咖啡:试比较中西思维方式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特定区域和民族的人们会根据他们对世界的认识逐渐凝聚成认知和习惯,并形成特殊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种特定文化主体固定了的思维习性的基本状态,包括思维结构、价值取向、认知属性、审美情趣等,它是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一部分,也是最为稳定的一部分,一旦形成,人们就会在这种稳定状态下,以惯用思维模式进行思维并行为。思维方式体现在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比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尤其体现在哲学、语言、美学、文学、艺术、医学、宗教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外交、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之中。思维文化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深入研究具体的文化现象,就需要深入研究文 […]

马克·米奥多尼克:提神醒脑的茶与咖啡

“先生,你需要茶还是咖啡?”机舱乘务员沿着过道推着小车问。机舱中大多数遮光板都已经降下,但是还有几扇未曾挡住的窗户,不时透过几道光柱打破昏暗,露出窗外令人不安的太阳。这段旅程长达11个小时,我们已经飞行了6个小时,乘客们都昏昏欲睡,乘务员看起来也很疲惫。 我喜欢咖啡,事实上,我沉迷于咖啡,不过我爱的是黑咖啡。我把它当成兴奋剂,而不是为了提神。在4万英尺的高空,我不想被刺激。另一方面,一个生手泡出来的茶,会比糟糕的咖啡更难喝。为什么会这样?我思考着这个问题,而乘务员正看着我,满是无聊和不耐烦。 “咖啡还是茶?”他再次问道。 我瞥了一眼邻座放在托盘上的饮料。那是装在塑料杯中的咖啡,杯子的把手很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