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星巴克正在浓缩咖啡的故乡意大利押下重注,计划明年底在米兰Piazza Cordusio广场一栋邮局大楼开设超高档咖啡店Reserve Roastery。 星巴克董事长兼执行长Howard Schultz的长期目标是吸引意大利咖啡消费者;他将于4月离开现有职位,以执行董事长的身分侧重于加强公司的高阶品牌。 星巴克原先计划今年在米兰开设首家咖啡馆,但Schultz二月底表示,公司决定在开设传统店面之前,先开一家Roastery;他称,目前公司正在米兰收集一些店面,将在Roastery开张后跟进开业。 星巴克Roastery是咖啡热爱者的活动场所,也是公司的重要投资项目,公司计划在手工咖啡市场领域中 […]
一则来自福建平潭地方网站的消息称,全球面积最大的咖啡馆将落户平潭,今年4月即将动工,预计明年中旬开业。 据介绍,在平潭市美湖路与环岛东路交叉口西侧,一个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占地40亩的商业地产项目正在启动,包括一个占地约10000平米的超大咖啡厅,一个咖啡培训学院,以及三座咖啡博物馆等业务板块。 据称,咖啡博物馆将包含咖啡培育、品茗等咖啡文化普及以及咖啡器皿展示等。
CNN评选的世界八大最佳咖啡城市中,亚洲地区唯一上榜的就是新加坡。虽然新加坡曾为英国直属殖民地,但作为一个华人占总人口四分之三、且其中大部分移民来自嗜茶的闽粤两省的地区,当地的饮食文化符号不是茶,而是独特的南洋咖啡,仍让人颇感惊奇。 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代表作《想象的共同体》中提出“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这一概念,本文试从咖啡与茶——这一影响世界的两大饮品——之“新加坡进程”,来探讨新加坡华人移民群体的“殖民地的民族主义”的建立过程。 “打洋工”的意外收获:琼帮移民的西点技术 新加坡南洋咖啡文化的形成,与华人移民群体密不可分。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鸦片战争前,下 […]
台湾早期咖啡文化深受日本影响,当年咖啡馆在文坛、画坛、艺术界扮演重要角色。如今,平价新鲜现磨咖啡已成为台湾普罗庶民文化的一环,精品咖啡、手冲咖啡更成为新兴时尚。 电视剧“紫色大稻埕”描写1930年代的台湾,剧里常出现许多知识分子在洋溢日式风格的西式咖啡馆里畅谈时政,交换政坛、画坛、文坛间等各式最新消息,还在咖啡馆里举办展览。 1930、1940年代的台湾咖啡馆屈指可数,但几家知名的咖啡馆如波丽路、山水亭与天马茶房,确实为当年画坛、文坛、戏剧界的重要舞台。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明星咖啡馆则以文人咖啡馆闻名。当年创办“现代文学”白先勇、王文兴等人常在这儿聚会;黄春明、陈映真也常出没明星咖啡 […]
咖啡馆是上海开埠以后外国人带来的“西洋玩意”。早期提供咖啡的场所主要在一些西餐馆、饭店、俱乐部等等,最有名的是永安公司的七重天咖啡馆和汇中饭店附设的咖啡座。 1928年,《申报》出现一个新栏目“咖啡座”,意在鼓励作者像在咖啡馆里一样“自由地就任何议题交换意见。”这证明了一个事实,咖啡馆在当时是上海社会新兴的城市空间,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那时的咖啡馆主要集中在老卢湾、静安、徐汇等法租界以及虹口日租界这些地区。位于法租界的霞飞路出现了许多效仿巴黎的露天或室内咖啡馆,比如巴尔干、君士坦丁堡、Kingsley、Little Coffee Shop以及伟多利咖啡馆、皇家咖啡馆等,面积较小但舒适的咖 […]
无论边城有多少咖啡馆,对程依香来说都不重要。因为,她是一个不上咖啡馆的女人。 程依香三十八岁,单身,网路作曲家,擅长轻音乐,定居东城十年。东城没有咖啡馆、没有人潮,只有日初和海。这一区散落着一些孤独者,这些孤独者全是外地来的自由工作者或退休者,他们用积蓄买一小块地,盖每间看起来都不一样的小屋,安安静静地把自己藏在一块大石头后面,或用一棵老树把自己遮起来。这些人天生懂得隐藏,他们大老远搬来住在一棵老树下,就是希望每天早上可以坐在自己最爱的大红蛋椅上,轻轻捧着咖啡,欣赏日初东海的千万姿色。看着大海如何用四季的情欲把浪花翻云覆雨。试问: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客厅,还需要咖啡馆吗? 当然,这不完全是程依香不 […]
想要冲好一杯咖啡,其实并不难,有合适的设备、好的咖啡豆,以及接近正确的标准流程就可以了。来看看2012年的美国冠军咖啡师卡古洛,是怎样冲泡杯好咖啡的吧: 合适的设备 卡古洛喜欢手冲式滤杯带来的清醇风味,因为它能滤掉油脂和沉淀物。手冲式滤杯的构造十分单纯,但手冲咖啡也已经成为高级咖啡厅的新宠。圆锥型的滤杯很不错,但卡古洛喜欢平底滤杯,她表示,“底部是平的,水分就能平均地渗透。” 合适的水 如果你不喜欢自来水的风味,可以改用过滤水或瓶装水; 新鲜的咖啡粉 在冲泡前半小时内磨豆。磨盘式磨豆机最为理想,但也比较昂贵;它能制造颗粒一致的咖啡粉,避免咖啡太淡或太苦。以手冲式滤杯而言,中型颗粒最为合适(类似 […]
自从经由脸书重新联络上过去在办公室里爱喝咖啡的同好,便和好友约定一起喝咖啡叙旧!在浪漫的咖啡馆一边闻香,一边聊过去上班的日子,仿佛时光倒流,记忆的宝盒瞬间开启了许多往事……。 喝完咖啡在回家的路上,我总是静默开心的回味这一天“美好咖啡日”的余韵。后来,彼此相约每月忙里偷闲,找一天专属我们的“咖啡日”:一起喝咖啡、画画、拍照、聊天。 记得初次相见是2015年的5月,离我们上回分开已是20年后了。约在过去上班公司附近的咖啡馆,也是我从网路上找来的资料,想说这里是我们熟悉的地点,找起来比较方便。虽然过去的公司早已人去楼空地解散了,旧地重游难免心生感喟,还是忍不住想多看一眼。 当然那时候还没这家咖啡馆 […]
根据洪都拉斯咖啡协会的一份报告,2015-2016收成年度,洪国咖啡输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比上个收成年度成长了40%。 协会报告指出,截至今年9月底结束的2015-2016收成年度,洪都拉斯总共出口190万公担(每公担等于46公斤)的咖啡至北美市场,上个年度(2014-2015)的出口量约130万公担。 根据协会统计,上个年度洪国的咖啡总出口量是670万公担,其中29%输往北美市场。 而2014-2015年度,该国咖啡总出口量是650万公担。 但报告也指出,出口量的成长并不代表出口值的大幅增加,因为目前咖啡的国际市场价格低迷,生产者只有增产来弥补收入。 来源:中央社
2014年2月,蓝瓶咖啡在东京开幕,从旧金山起家,有“咖啡界 Apple”之称的蓝瓶子正式走向国际,让世界重新认识深耕于旧金山的咖啡文化。 蓝瓶子席卷了各大媒体和社群网站,旧金山、纽约和东京的店面成了观光客踩点朝圣的景点,只是这波来势汹汹的“第三波咖啡浪潮”,回到发源地旧金山,除了一只蓝色瓶子之外,还有什么?是怎样的社会条件和人文风潮,带出蓝瓶咖啡这般细腻严谨的咖啡口味及文化?蓝瓶咖啡在旧金山本地的今与昔,又是如何一番光景呢? 什么是“第三波咖啡浪潮”(Third Wave of Coffee)? 在旧金山,由蓝瓶咖啡等领军的“第三波咖啡浪潮”,开辟了优质小众的咖啡新纪元(至少在初创阶段是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