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操:我在美国喝咖啡谈科学

我在美国的大学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年。现在我每天清晨喝一杯咖啡,几乎是我保留下来的唯一西方习惯。 我在美国退休以后,长期住在中国。经常有人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在美国好,还是中国好?我的回答是:各有各的…

我在美国的大学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年。现在我每天清晨喝一杯咖啡,几乎是我保留下来的唯一西方习惯。

我在美国退休以后,长期住在中国。经常有人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在美国好,还是中国好?我的回答是:各有各的好处。我有时风趣地回答,我个人的体会是: 美国是,好干净、好清静、好无聊;中国是,好脏、好乱、好开心。当然,我希望青年人能够有机会去国外游学,亲身了解一下西方世界。

我本人喜欢住在中国,因为我喜欢中餐,尤其喜欢中国文化。然而,喝咖啡是我的“洋为中用”的一个特例。

关于每天早晨喝咖啡,我记不清从什么时间养成这个习惯。或许是从进入美国校园的第一天开始,慢慢地成为习惯。我到美国的第一个大学,是麻省大学,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每次我走进物理系办公室,就能闻到咖啡的香味。后来才知道,负责煮咖啡是系秘书的例行公事。咖啡以及伴随咖啡的奶精和白糖的费用有时属于公费,有时由教授们共同负担。秘书如果看到煮咖啡的玻璃壶内的咖啡很少了,就会随时补充新咖啡。

我工作过的美国大学,同事们似乎没有喝“下午茶”的习惯。有时在一起取热咖啡时互相碰到,简单地打个招呼。然而,各个科学学院几乎都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形式:差不多每周有一次半正式的学术“讲座”(seminar), 由一位教授负责,邀请本学院或者其他大学的学者,讲述他们近期的研究工作和想法。这属于研究生的一门选课,这样,他们可以获得自己专业以外的广泛的知识和信息。这样的学术“讲座”是开放式的,任何人都可以去听。学术“讲座”一般安排在一个较大的教室,可以坐大约50个人。先到先坐,不分教授和学生。在教室的前方的墙角,放置一个“咖啡桌”,放有咖啡桶、纸杯、奶精、白糖和饼干。参加讲座的人在讲课开始前,自助服务。这样,讲座开始前就营造了自由和谐的气氛。有些人,可以站着边喝边谈,也可以坐在一起边喝边聊。讲座期间,听众可以随时举手,提出简单的问题。讲座以后,有兴趣的人可以继续喝咖啡和继续讨论。

在科研问题上,在轻松的环境中交流、讨论甚至争论,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往往会有意外的促进作用。我曾经参观过美国Yahoo公司总部。其中有一个会议室就是提供辩论用的。墙上的“白板”涂满了上次辩论留下的算式和图形。据说,Yahoo 的CEO 有时也会来凑热闹,争论一番。

以我自己的体会,咖啡的主要作用是提神,这个功能与中国的茶差不多。咖啡与科学灵感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以我的体会,产生科学灵感的最佳时间是清晨、还躺在床上的时候。往往是昨天想到一个问题,找不到头绪,睡觉以后,头脑清晰了,容易产生灵感。这时,起床洗洗脸,喝一杯咖啡,把想到的灵感写下来。

我相信,中国的茶与咖啡有类似的功能。很多中国人在起床漱口以后,第一件事是喝绿茶。我因为喜欢三合一咖啡的香味和甜味,所以养成了清晨喝一杯咖啡的习惯。

与中国的茶相比较,茶与咖啡也是各有各的好处。绿茶有清肠胃的作用,可能更有利于健康。我的老伴常对我说,咖啡伴侣是反式脂肪,不利于健康。我说,我不管这些;我在清晨喝咖啡,我的胃感到舒服。至于白天与朋友交流,大多数时间,我们是用茶。

谈到中国与西方文化以及科学思维的区别,这个话题就太大了。有一个区别对于我的影响很深,因为我的英文名字的来历与科学有关,也与科学期刊有关。
在文革期间,全中国只有一家科学期刊:“物理”。在1974年,我的一篇论文:《宇宙学红移的可能解释》发表在“物理”上,并引起了一些讨论。

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个人电脑,更没有英特网。可是美国的物理学界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办了一个期刊:物理学文摘(Physics Abstract)。这个期刊不仅收集美国和欧洲的物理学论文,也关注苏联和中国的物理学论文,有专人负责翻译。后来我注意到,我的论文的摘要竟然出现在物理学文摘上。 估计翻译者是台湾人,他把我的名字翻译成:“Tsao Chang”。为了保持科学论文上作者名字的一致性,后来我一直采用这个英文名字。

到了1980年,我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出国去美国,办理护照我也采用这个名字。在当时,国门刚开,办理出国护照的人很少。我在填表时,写这个名字,外交部也批准了。有可能,大陆人办理出国护照时采用台湾人的英文拼法,我是“独一无二”的。到美国以后,很多台湾人以为我是从台湾去美国的,我回答说,我是从大陆来的中国人,我与台湾人是一家人。

西方人把名放在姓的前面,与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有一定的关系。可是我现在生活在中国,却经常给我带来麻烦。例如,在银行开账户,姓与名的前后经常搞糊涂。

不管怎样,我很庆幸我的一生中接受了中西方二种文化。在文字上,我喜欢中文。在科学上,我觉得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自由讨论的风气超过中国;这个氛围与咖啡的相关性很小。在与其他人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时,大家一起喝茶,不用咖啡,也会起到启发灵感的作用。

至于喜欢西方的咖啡与中国的茶,应该说是个人的爱好。科学研究不能急于求成。主要是个人要热爱科学,经常思考,善于动手试验。这就像慢慢品味咖啡与茶那样,有一天,功夫不负有心人。

本文写于2015年6月

来源:科学网博客
撰稿:张操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