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亮:茶,还是咖啡

   在美国短期培训,住在一户69岁的独居老太太家。刚到时,她特别热情地给我展示整整一抽屉的茶叶和茶包,让我随便挑。我愣了愣问,有咖啡么?    认为亚洲人都喝茶,就好像认为美国人天天吃汉堡,是一种无…

  
在美国短期培训,住在一户69岁的独居老太太家。刚到时,她特别热情地给我展示整整一抽屉的茶叶和茶包,让我随便挑。我愣了愣问,有咖啡么?
  
认为亚洲人都喝茶,就好像认为美国人天天吃汉堡,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误会。
  
房东的误会源于之前在这里居住的日本学生。由于这些日本学生从不喝咖啡,所以她就默认亚洲人大概都喝茶,而且自己也开始喜欢上品尝不同品种的茶。每次去旧金山时,她都会去唐人街一家茶楼买名叫“蓝茶”的昂贵茶叶,用来招待贵客。不明就里,拿过来看了看,原来就是碧螺春。
  
恰巧有数夜前去东京的照片,拿出来跟老太太分享,顺便解释误会——其实日本人不仅喝咖啡,且咖啡文化还非常有特色,尤其是东京专营咖啡豆的小店,格外有趣。
  
从筑地到银座的路上,有一家“谷中咖啡豆”店。这是一家连锁店,售卖超过15种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原豆。在这家“谷中咖啡豆”东银座店,除了咖啡豆,还有不时发出轰鸣的烘焙机和磨豆机。
  
选好咖啡豆之后,店员可以根据顾客的喜好调整烘焙程度和研磨粗细。店里靠墙的地方还有用来喝咖啡的原木吧台。要是选不定咖啡豆,总可以让店员做一杯浓缩咖啡,比较一下不同的味道。这种定制化的咖啡烘焙文化显然是服务于深度咖啡爱好者。
  
看到“谷中咖啡豆”的照片,老太太特别惊讶,原来除了宇治抹茶文化,还有东京咖啡文化。每个人的眼界都局限在身边够得到的范围,局限在自己的舒适圈里。走不出去,这个圈就变成了刻板印象。
  
在古城京都,新近网红也是咖啡店。来自美国硅谷的“蓝瓶咖啡”在京都开了海外第八家店,放弃工业冷淡风的装潢风格,而选择了老日本町家建筑风,就像完全隐蔽在浮世绘里。
  
这种风格的“回声”也同样在太平洋另一端响起。在硅谷附近的帕罗奥图,“蓝瓶咖啡”隐蔽在一所废弃的“装饰艺术风”电影院里。这是一家1927年开业的电影院,营业50年之后被放弃。2015年“蓝瓶咖啡”和共享空间创业企业Hanahaus一起把这里改造成一个文艺咖啡空间,甚至还保留了庭院里地中海风格的喷泉和涂着天蓝色的水池。
  
无论是在京都,还是帕罗奥图,咖啡都隐藏在文化迭代演进的过程中,隐藏在那些刻板印象之下,只有走进那座町家风建筑或是20年代的电影院,才发现原来把浓缩咖啡注入到风格迥异的文化背景中,就好像把它注入牛奶,会流淌出美丽的大理石状花纹。
  
10年前,还在欧洲上学的时候,在集市上看到一只日式侧把陶壶,没有大耳朵把手,只有一个和壶嘴成90度角的圆柱手柄。刚见到时,觉得很新奇,不知道用它泡中国茶叶合适不合适。用的时间久了才发现,抓住手柄时距离壶身很远,完全不会被烫到。
  
后来才知道,这种茶壶叫做“横手急须”,取的是中国诗人笔下“一簇蝇声急须腹”之意,所谓“蝇声”就是煮茶沸腾时的声音,而“急须”指的是文人相聚急须有火上煮壶好茶的意境。原来,古老的煮茶文化和日式近代艺术设计还有这样的融合,就像町家建筑里的“蓝瓶咖啡”,就像“咆哮二十年代”老电影院里的创客空间。
  
茶,还是咖啡?还是走出舒适圈,体会多元融合的丰富与快乐?

来源:《环球》杂志
撰稿:宿亮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