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为酒,宋诗为茶:饮料的唐宋变革

常言道:“唐诗为酒,宋诗为茶。”这个通俗的说法虽不能轻易区分唐诗与宋诗,但后人如此定义两代的诗词文化,是不可忽略的事实。 提到唐代诗人,像李白那样的文豪皆嗜杯中物,借由酒精的力量宣泄怀才不遇的苦恼,或…

常言道:“唐诗为酒,宋诗为茶。”这个通俗的说法虽不能轻易区分唐诗与宋诗,但后人如此定义两代的诗词文化,是不可忽略的事实。

提到唐代诗人,像李白那样的文豪皆嗜杯中物,借由酒精的力量宣泄怀才不遇的苦恼,或者想从罗马神话的酒神巴克科斯(中国的酒神又是谁?)那儿得到作诗的灵感。相对于此,宋代诗人无论苏轼或陆游,尽管政争失败、官场不如意,却轻松面对,照旧与志同道合的好友喝茶聊天,批评时政。宋诗内容充满伦理道德,也突显了这样的特质。姑且不论各时代的诗人喝什么,能这样被人津津乐道这件事本身,代表饮料也有唐宋变革。

茶始于宋代,是最具代表性的近世文化饮品,当然,中国人喝茶的习惯从唐代以前就有。根据研究,中国自古就用热水萃取产于西南山区的茶叶精华,当成日常饮品饮用。日本小说家吉川英治写的《三国志》,就是从商人刘备将辛苦存下的所有积蓄拿来买茶,孝敬老母亲的场景揭开序幕。

尽管以时代而言似乎早了一点,但三国鼎立的六朝时代,朝廷官人不只喝酒,还会饮茶。不过,茶在那个时候并不是象征士大夫精神的饮料。直到唐代后期,陆羽流传后世的《茶经》问世后,茶才被赋予了文化意义。

到了十一世纪,不只宋代人爱喝茶,北方异族王朝也有喝茶习惯,茶叶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宋代与北方的辽国、西夏在边境从事的交易称为茶马贸易。

现代人常说“唐团茶、宋末(抹)茶、明煎茶”,但根据最近的研究,这个说法完全不符史实。正确来说,唐代人将茶叶蒸过固定成块,制成“砖茶”,再从砖茶削下适当分量,放入热水中煮开饮用;宋代人则是将砖茶磨成粉拌入热水中喝;明代人保留茶叶形状,直接将茶叶放入热水,喝泡出来的茶汤。现代日本人喝茶的方式接近明代,而茶道的作法却是宋代抹茶的饮用法。荣西在宋朝境内喝到对人体有益的茶,再将其引进祖国,也就是抹茶的喝法,是现在所谓的“点茶”。

“点茶”的“点”是动词“沏”的意思。荣西常用“吃茶”(喝茶)一词,这个词当时就已存在,禅宗语录也经常出现“吃茶去”的说法。顺带一提,过去人们常将吃茶去解释为“来喝一杯茶”,这是完全错误的解读。吃茶去的意思是“去茶堂喝了茶再来”,也就是“去洗把脸重新来过”之意,是斥责时常说的用语。当师傅说出这句话,就是要弟子喝一杯茶,冷静想想师父生气的原因。

由此可见,茶是宋代禅寺的日常饮品。若套用在现代社会的场景,就像电视广告经常出现的情节,部属被主管骂了之后,到自动贩卖机买一罐咖啡喝,给自己时间“平复情绪,重振旗鼓”。

话说回来,福建北部的建州是朱子学发祥地,自宋代就是有名的茶叶产地。与其说“宋诗为茶”,倒不如说“宋学为茶”更为贴切。与禅寺一样,朱熹的私塾也经常提供茶饮。可惜的是,在言词辛辣的朱熹语录《朱子语类》里,看不见“吃茶去”这样的说法。

现代日本人一到“福建”,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乌龙茶。不过,乌龙茶在宋代尚未出现,直到几百年后才发明出乌龙茶的制法。一九八○年代诞生的罐装乌龙茶、九○年代问世的瓶装乌龙茶,都是日本饮料厂商推出的商品,中国人原本就没有喝冷茶的习惯。不过,在课堂上告诉学生“中国人不喝冰冷的茶”,让学生豁然开朗的情景也已成昨日黄花,如今无论是中国或台湾,都能看到民众出入便利超商购买冰凉茶饮的景象。

且让我将话题拉回来。

庆历士大夫蔡襄的《茶录》与徽宗的《大观茶论》,是记录宋代吃茶法的重要文献。福建出身的蔡襄撰写的《茶录》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色香味的佳品话题开始说起,介绍喝茶的整个流程,下篇则是讨论茶器。《大观茶论》是以建阳御用茶园所产的茶叶为主,详细介绍吃茶方法。不过,荣西品尝的是浙江寺院的茶,将茶粉放入茶盏搅拌饮用,并非使用高级砖茶。相较于宋代茶书记载宫廷饮用的顶级茶品,荣西喝的比较接近浙江百姓每天饮用的茶。无论如何,后来在留学僧与从中国到日本的僧侣影响下,禅宗寺院成为日本吃茶风俗普及的发源地。

补充一句,相对于抹茶的茶道,宇治煎茶的作法来自于明末从福建传入日本的佛教宗派黄檗宗。

来源:《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作者:小岛毅
翻译:游韵馨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