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2010年,一篇刊载在美国《科学》(Science)期刊上的论文,对追求“触感”的我们带来冲击。耶鲁大学的约翰.巴奇(John Bargh)博士的研究团队证实,我们的思考会受到触感影响。虽然我们相信自己是根据自己的意志判断眼前的事物,但巴奇博士等人却提出违反这项直觉的实验结果。 他们在实验中让受试者看陌生人的肖像照并评断其人格。受试者已事先被分为二组,一组供应的是热咖啡,另一组则供应冰咖啡。 好了,你认为结果如何呢?事先拿到热咖啡的人比拿到冰咖啡的人,有更高的机率判断照片里的人是“温暖的人”。因为手心接触到的物体温度,影响到他们对照片中人物的人格判断。 巴奇博士的研究团队又进一步设计出另一项有 […]
很多人都知道,在咖啡流行起来以前,台湾人最常喝的饮料是茶。日本人来台湾以前,台湾人靠种茶、卖茶赚了很多钱。靠茶吃穿的台湾人,自然而然也把茶当水喝,不分贫富,都能够在酒足饭饱后来上一杯好茶。 喝茶风气延续了数百年,直到日本人来到台湾以后,台湾人才开始接触到新饮料──咖啡。事实上,日本人喝咖啡只比台湾人早一点点,明治初期的西化革命不只革了日本人的脑袋,也革日本人的嘴,牛排、咖啡、冰淇淋,从此以后皆荤素不忌。 资料显示,日本人带起了台湾人喝咖啡的风气。一九一三年,画家石川钦一郎在新公园的“ライオン”(Lion)咖啡厅举办“番茶会”,邀集官民文人共同参与。“番茶”就是咖啡,“ライオン”位在今天的台北二 […]
中国研究人员27日在英国《自然通讯》发表报告说,他们通过小鼠实验发现了咖啡因调控系统性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相关的调控能够让小鼠体重下降,这一成果有助科研人员找到预防或治疗肥胖的新方法。 咖啡因是咖啡、茶和多种碳酸饮料里面的一种重要成分。同时,咖啡因也常作为膳食补充剂用来控制体重,但其作用机制一直以来还不清楚。 中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张果教授领导的团队发现,营养性肥胖小鼠的脑脊液中腺苷水平以及下丘脑腺苷受体A1R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下丘脑是哺乳动物体内调控系统性能量平衡的中枢结构,在小鼠下丘脑神经元中腺苷受体A1R过度表达后,小鼠出现进食过度、糖耐量下降和体重过度增加的现象。 […]
浓缩咖啡可谓是意式咖啡之母,因为所有的意式咖啡都是以浓缩咖啡为基底做出来的。它是一款口感及其浓烈的饮品,带劲又毫不矫情,更有人称之为“功夫咖啡”! 为什么叫它“功夫咖啡”呢?因为一杯好的浓缩咖啡需要通过15bar的高压,让水蒸气快速流过紧压的咖啡粉,将细沙般的粉末萃取出一份精华的咖啡浓液,时间不超过30秒,温度不能超过摄氏90度,手工压粉的力道至少要超过20公斤,咖啡油脂力求3公厘厚。所以想要得到一杯上乘的浓缩咖啡,还真需要些功夫! 1shot通常在菜单中命名为“Single Espresso”或是“Solo Espresso”是浓缩咖啡的基本款,也是欧洲最流行的一款咖啡,份量相当少,通常一两 […]
咖啡是提神的饮料,是滋补心神的营养品。与酒精饮料不同,咖啡让我们神志清醒,思维专注;它吹散了胡思乱想的愁云惨雾,用真理的灵光照亮了真实的世界。——朱尔斯·米什莱,法国历史学家(1798~1874) 希腊人也难免有犯错的时候。重的物体并不会比轻的物体先落地;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心脏也并不是为血液加热的炉子,而是为体内的血液循环提供压力的泵。但直到17世纪初,随着天文学家和解剖学家带领人们一步步走进从前的未知世界,欧洲的思想家们才开始认真考虑向古希腊的传统哲学定论发出挑战。 意大利的伽利略和英国的培根是这场革命的先驱。他们拒绝对古代经典盲目跟从,提倡实际观察和实验。1620年,培根的著作《新工具 […]
德国化学家费里德里希.费赫迪南.伦格(Friedlieb Ferdinand Runge)在1898年发现咖啡因。自十九世纪末以来,科学家不断研究如何抑制咖啡因的作用,想去除咖啡因成分并保留咖啡中其他物质。 1903年,咖啡商罗赛.鲁斯(Ludwig Roselius)首次将去除咖啡因的豆子商品化;此项技术经过不断改良之后逐渐成熟。然而去咖啡因的程序需从生咖啡豆开始处理,而且去除咖啡因的咖啡豆不易烘焙,香味更是大打折扣。 化学溶剂萃取法(传统法) 以化学溶剂萃取咖啡因,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 直接溶剂: 间接溶剂:咖啡豆不会直接接触到溶剂。 水萃取或瑞士水处理法(SWP) 这种方法于1933 […]
咖啡因天然存在于咖啡豆、茶叶及可可豆等植物中。 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可以提神,但摄取过量会产生焦虑、心跳加速、手震、影响睡眠或胃部不适。 不过,咖啡因对人的影响因人而异。遇上长期摄取咖啡因的朋友,问及一旦停止会有何反应?不约而同会出现头痛和疲倦等征状。 世界著名医疗机构之一、美国梅奥医院的研究建议,成年人每天吸取400毫克咖啡因为上限,对于咖啡因狂迷,原来很容易就超标! 轻量抗抑郁 过多易焦虑 当身体感到疲惫时,大脑会释放腺苷(adenosine),逐步累积睡眠驱力(sleep drive),让人疲劳想睡觉。而咖啡因与腺苷有相似的结构,会阻碍腺苷的影响,达到提神的效果。 一般来说,咖啡因 […]
研究表明:咖啡中甜的滋味是咖啡生豆中的糖类物质在烘焙过程中进行了两大化学反应,再溶于水后被我们感知。 通俗的说,第一个化学反应就是糖自己和自己玩,即“焦糖化反应”;第二个化学反应是糖和氨基酸一起玩,即“美拉德反应”。 焦糖化反应:是咖啡中的单糖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的高温(一般是140-170℃以上)时,经脱水与降解,产生的褐变反应。 美拉德反应:是法国化学家L.C.Maillard在1912年提出的。它是还原糖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间的反应。 这两种化学反应在烘焙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控制,我们会在科技含量很高的原创文章“烘焙师的巫术”里慢慢展开。 如何控制到达焦糖 […]
提到胶囊咖啡,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方便,但在环保方面的争议也让消费者不得不装出忧心忡忡。 好在凡有问题,总有人能给出答案,有意大利咖啡业者改用金属材质来做“胶囊”外壳,可以无限次充填咖啡粉重复使用,不会造成浪费,这样也就没有环保方面的心理负担了。 这种用不锈钢材质制作的胶囊壳,可自行加入个人喜爱的不同口味的咖啡粉。如果研磨颗粒大小不同,甚至也有不同规格的胶囊壳提供给咖啡爱好者,让你冲出自己最喜欢的风味。 据说,这玩意儿不仅环保,也很省钱,以一个四口之家每天每人一杯来算,一年就能省下1000欧元,而它的卖价也才30欧元左右。 不过,像绿山、雀巢这些胶囊咖啡制造商的努力方向远不止这一点。 编辑:kaw […]
搭飞机时,最怕过夜班机及清晨班机,在面对旅程的兴奋但却精神不济时,最棒的调剂莫过于一杯热咖啡了。但下次,在点咖啡之前,你可能要三思,机上的水源可能不是你想像的那么安全。 一名资深空服员表示,通常空服员皆不会在机上喝咖啡或茶,究竟飞机上的这些现冲现泡饮料有什么问题呢? 原因原来是因为,在机上冲泡咖啡与茶的水来自水龙头,而不是使用瓶装水。在你点咖啡或茶叶的时候,空服员会从自来水龙头取水煮沸,但根据一份美国环保署的报告(US EPA),机上的生水可能不是你想像的那么安全。 该报告抽验了158架航班的机上水质,其中13%被验出含有大肠杆菌群,其中少数几架飞机的水质被检测出危险程度的大肠杆菌。媒体报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