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连痛苦的权利都不留给我了吗?

有个专门教人成功的正向思考网站提出这样的建议:“保持微笑,主动和同事打招呼。”展现正向态度通常能获得回报,众人也都如此期待,在这样的文化中,保持愉悦是金科玉律,而暴躁易怒则似乎万恶不赦。有谁想和“负向…

有个专门教人成功的正向思考网站提出这样的建议:“保持微笑,主动和同事打招呼。”展现正向态度通常能获得回报,众人也都如此期待,在这样的文化中,保持愉悦是金科玉律,而暴躁易怒则似乎万恶不赦。有谁想和“负向”的人约会吗?有谁想聘雇负向的人吗?负向的人有什么问题吗?出人头地的秘诀就是:不论内心真实感受为何,一定要装出抱着正向看法的样子。

谈论如何表现正向举止的第一本大作是戴尔・卡内基(Dale Carnegie)所写的《人性的弱点》(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一九三六年初版,至今还没绝版。卡内基的原本姓氏是卡尼杰(Carnagey),但显然是为了与实业家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较劲才改姓的。卡内基并没有认为读者会感到快乐,他只是认为,读者若能装出得宜的举止,就能操控别人:“不想微笑时该怎么办呢?有两个办法。第一,强迫自己微笑。独处时,强迫自己吹吹口哨或哼哼歌曲。

除了“强迫”自己表现正向举止外,也可以接受训练:“许多公司训练总机人员用散发出关心与热情的语调,来问候所有来电者。”总机人员用不着真的感到热情,只需要“散发出”热情。在《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最高目标就是学习如何装出诚意:“关心他人的样子要诚恳,这个原则也适用于维持良好人际关系。”要怎么“装”出有诚意的样子呢?书中并没有解释,不过不难想像,没有学几招演技是装不出来的。一九八○年代,在一项知名的研究中,社会学家亚莉・霍希尔德(Arlie Hochschild)发现,航空公司规定空服员面对乘客必须时时保持愉悦,空服员因此感到压力,并产生情绪耗竭的问题。霍希尔德访谈时告诉我:“空服员再也无法感觉到自己真正的情绪了。”

二十世纪,随着时间过去,卡内基的建议却显得越来越洞中肯綮。越来越多中产阶级的人不是农民与小企业老板,而是大公司员工。在大公司里,员工的劳力不是用在物质上(像是铺铁轨或采矿),而是用在别人身上,例如销售人员要应付客户,主管要应付下属与同事。一九五六年,社会学家威廉・怀特(William H. Whyte)非常担心,认为这种发展趋势是在走向苏俄的集体化社会,会使人丧失斗志。他写道:“组织生活就是如此,(人们)必须将大部分的工作时间花在各种团体中,而且不由得个人选择。”人们得参加“一般会议、研讨会、专题讨论会、决策会议、下班后的讨论小组、专案小组”。在这种人数众多的场合,要完成工作,人际关系的“软技能”变得比知识经验更重要。卡内基观察到,“就连在工程这类技术性的行业,一个人的财务成就,只有百分之十五左右来自技术知识,百分之八十五左右来自人事管理技巧。”

现在,几乎人人都不需要别人提醒,就知道人际技能多重要。大部分的人都和别人一起工作、得应付别人、和别人相处。我们变成了别人生活中随心情替换的电脑桌布,别人忽略了我们也有个人的特质与需求,把我们当成微笑与乐观的可靠来源。二○○四年出版的励志书《你的桶子有多满?乐观思想的神奇力量》(How Full Is Your Bucket? Positive Strategies for Work and Life)指出:“每一百人,就有九十九人想和正向的人在一起。”吹毛求疵、难以应付的人与笑容满面、凡事说好的人,你会选择和哪种人在一起呢?这个选择看起来再简单不过了。当“欢乐教”根深柢固时,乖乖遵奉才是明智之举,因为同事绝对不希望看到你与众不同。

人力资源顾问葛瑞・托普琴克表示:“劳动统计局估计,职场上的负向态度与行为,像是迟到、无礼、犯错、高流动率,每年造成美国公司损失三十亿美元。”在美国,除了有明显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歧视的情况以外,雇主用什么理由都能叫员工卷铺盖,包括无法营造正向气氛。有位住在明尼亚波利斯的电脑维修员告诉我,他因为说了有歧视意味的话而丢了工作,但是从来没有人明确告诉他到底是哪一句话,而是直接指控他嘲讽他人与表现“负向态度”。我网站上有位读者叫朱丽,住在德州奥斯丁市,她写信告诉我她在家得宝的客服中心工作的经验:

我在那里工作约一个月后,老板把我拉进一间小房间,说我“显然不够快乐,不能待在那儿”。我每个月得支付最高三百美元的私人健保费与四百一十美元的助学贷款,为了付这些费用,我得另外兼五份工作,睡眠被剥夺了,我当然不高兴啊。不过我记得我没跟人说过“我讨厌工作”这类的话啊。还有,我不晓得在客服中心上班得快快乐乐的才行。有个在客服中心工作的朋友说,被迫假装快乐的那种感觉,就像你灵魂快死了的时候,有人帮你打手枪。

过去几年来,对于正向表现的要求越来越露骨,不遵守的话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以前只会导致生意失败或丢掉工作,现在则是会遭人排挤与彻底孤立。二○○五年,“颠峰潜能训练公司”创办人哈福・艾克写了《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这本畅销书,建议大家远离负向的人,就算他们和你住在一起也一样:“找出生活中会扫兴的情况或人,远离这类情况,与这种人脱离关系。若家中有这种人,尽量别跟他们在一起。”事实上,这个建议已经成了励志书的主要论述了,不论是基督教还是非宗教的励志书都一样。激励讲师兼求职教练杰佛瑞・基特玛写道:“『要摆脱生活中的负向者』,他们会浪费你的时间,把你拖垮。若无法摆脱他们(像是配偶或老板),那就少和他们在一起。”若这样说还不够清楚,自称“企业界饶舌天王”的激励讲师马罗尼讲得更明白:

负向的人“烂透啦”!

这听来或许刺耳,但负向的人确实烂透了。像你我这种正向的人,能量会被他们吸走,他们会把好公司、好团队、好关系的能量与生命都吸走……不论如何,一定要远离他们。若认识很久的人确实是负向的,会吸走你的能量,那就义无反顾跟他们切断联系吧。相信我,少了他们,你会更好的。

将生活中的“负向者”全摆脱掉,这句话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与长期老是吹毛求疵的配偶分居或许是不错的做法,但要遗弃成天唉唉叫、还在学走路的幼儿,或不知何故哭个不停的婴儿、或性情乖戾的青少年,这谈何容易啊。况且,在职场上,查明哪些人露出快要变成杀人魔的迹象,赶紧把他们开除,这么做或许是明智的,不过有些惹人厌的人可能真的有些有益的话要说喔,像是那位一直担心银行次级房贷曝光的财务长,或是质疑公司过度投资休旅车与卡车的汽车公司主管。若彻底摆脱“拖垮你的人”,你有可能会变得非常孤单,更糟的是,还可能与现实脱钩。人在过家庭生活或任何团体生活时,都必须不断去关心别人的心情、考虑别人的想法、在必要时安慰别人。

但是在正向思考的世界,你不用教养任何人,也没有人会揭露逆耳刺眼的真相。别人只会鼓励你、赞美你、肯定你。这些话听起来虽然刺耳,不过许多人却把它奉为信条,墙匾或保险杆贴纸上都是禁止“发牢骚”的图样。大家似乎都缺乏同理心,而且面对这种现象的反应竟然是收回自己的同理心,好像都没时间或耐性来处理别人的问题了。

二○○六年年中,越来越多人禁止“负向态度”,堪萨斯市有位牧师更是实际付诸行动,宣布此后他的教会内将“没有怨言”,批评、聊八卦、嘲讽,也会消失。为了重新教育会众,威尔・鲍温牧师发紫色矽胶手环给会众,要大家戴着手环来提醒自己。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要大家二十一天都不会听见怨言,而牧师推测,二十一天后,大家就会改掉抱怨的习惯。若戴手环的信徒破戒,开口抱怨,就得将手环戴到另一只手腕上。这个大胆攻击负向态度的举动,不但让鲍温登上《时人》杂志,也成了“欧普拉有约”的节目来宾。几个月的时间,他的教会就发出四百五十万个紫色手环到超过八十个国家。他展望一个没有怨言的世界,夸耀手环已经发送到学校、监狱与游民收容所。不过手环在监狱与游民收容所内的效果如何,至今他只字未提。

于是大家渐渐认为,只要相信正向举止能带来成功,而且身体力行,就真的会成功;至少从负向角度来看,无法表现正向举止,确实会一败涂地,像是遭雇主嫌弃,甚至会遭到仰慕者嫌弃。大师们建议大家摆脱“负向”的人,不过同时也提出这样的告诫:要笑脸迎人、与人为善、跟随潮流,否则就等着遭排挤吧。

不过,光是与密切往来的负向者断绝往来还不够,还得审慎审查大千世界的资讯。所有激励专家与正向思考大师都认同,读报纸或看新闻是错的。线上约会杂志发表文章,提出许多培养正向态度的秘诀,其中一个秘诀这么写道:“第五招:不看新闻。谋杀、强奸、诈骗、战争,每天新闻经常充斥负向报导,若让阅读这类资讯成了日常生活习惯,会渐渐直接受到这个环境因素影响。”

杰佛瑞・基特玛更偏激,建议大家别看新闻,努力修练正向思考:“所有新闻都是负向的,不断接触负向新闻,对生活绝不会有正向影响。用网路,一分半钟左右就能获得你需要的新闻了,这样就能有多点时间去充实自己,培养正向态度。”

为什么所有新闻都是“负向的”?具有作家与律师身分的裘娣・布莱利把负向新闻泛滥归咎于正向思考在世间散播得不够广:

绝大多数的世人并非活在充满正向态度的空间。事实上,我认为多数世人活在充满痛苦的地方,而活在痛苦中的人只知道如何散播负向想法与痛苦。我认为,这说明了为何世上有这么多暴行,为何我们会时时遭受负向想法轰炸。

参加演讲人协会年会时,我曾和一个人聊天,他身材高大、理了个短发、脸上没有笑容、态度拘谨,从这些特色来看,我猜他是军人出身的。我问他,身为教练的他是否认为长期丧志的人需要别人帮忙加油打气。他的回答是:“不需要,有时候那些人只是懒而已。”不过他接着坦承,他读到伊拉克战争的报导时也会感到沮丧,所以现在他都小心避看新闻。我说:“但要当个负责的公民就得吸收资讯啊。”他注视我良久后,提出相当睿智的建议,说我应该鼓励人们去看新闻。

基特玛只准许每天花九十秒吸收新资讯,那需要超过九十秒来看新闻的人怎么办?据我所知,至少有两个只提供“正向消息”的网站,其中一个就是好消息部落格。这个网站提出这样的说明:“许多媒体关注残忍、可怕、堕落、疯狂的事件,这样容易让人以为人心江河日下。好消息网站要向网友证明,坏消息之所以为消息,正因为鲜有可闻。”当时该网站最新发布的重要新闻有“养子透过网路实境节目与生母重逢”、“学生帮忙照料获救的马儿,马儿恢复健康”、“鹦鹉发出警告,救了女孩一命”等等。另外,在快乐新闻网,国际新闻多得吓人,但有关达尔富尔、刚果、加萨、伊拉克、阿富汗的新闻,却只字不提。我浏览了一下发现当天的新闻有“七月大的尼泊尔婴儿接受救命手术”、“美加边界水资源条约一百周年”、“许多美国人许下无私的心愿”、“青梅竹马想要来趟浪漫冒险”等等。

这种做法逃避现实世界中激烈与悲剧的那一面,也意味正向思考的核心深藏着无能为力的想法。为什么不要去关心新闻呢?因为诚如演讲人协会年会中有个人告诉我的:“你对新闻无能为力啊。”布莱利同样不去看有关灾难的报导:“那些负向新闻会引发哀伤的情绪,而且你对那些负向新闻也无能为力啊。”这些人甚至没考虑到可以捐助救济金、参加反战运动、游说政府推动更人道的政策。不过至少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他们似乎承认,看开头就写“平民伤亡人数高达……”或“饥荒蔓延……”的头条新闻时,不论怎么努力调整心态,都无法解读出好消息。

当然,要是心灵真有“无穷”的力量,那大家也不用去排挤身边那些负向思考的人了。比方说,大家只要选择用正向的角度去诠释别人的负向行为就好了啊。像是那个男生批评我是为我好,那个女生绷着脸是因为很喜欢我,但我却一直没注意到。人必须改变环境,例如隔开负向的人与消息,这种建议其实就承认了真的有个“真实的世界”,而且它完全不受我们的愿望影响。面对可能出现的可怕情况,唯一的“正向”反应就是龟缩到自己小心建构的世界,在那里,永远只有认同、肯定、好消息、笑容满面的人。

书名:《失控的正向思考:我们是否失去了悲观的权利?(新版)》 Bright-Sided: How Positive Thinking is Undermining America
作者: 芭芭拉·艾伦瑞克(Barbara Ehrenreich)
翻译:高紫文
出版:左岸文化
日期:2020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