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虹口喝杯咖啡 享受历史的香醇

咖啡馆是上海开埠以后外国人带来的“西洋玩意”。早期提供咖啡的场所主要在一些西餐馆、饭店、俱乐部等等,最有名的是永安公司的七重天咖啡馆和汇中饭店附设的咖啡座。 1928年,《申报》出现一个新栏目“咖啡座…

咖啡馆是上海开埠以后外国人带来的“西洋玩意”。早期提供咖啡的场所主要在一些西餐馆、饭店、俱乐部等等,最有名的是永安公司的七重天咖啡馆和汇中饭店附设的咖啡座。

1928年,《申报》出现一个新栏目“咖啡座”,意在鼓励作者像在咖啡馆里一样“自由地就任何议题交换意见。”这证明了一个事实,咖啡馆在当时是上海社会新兴的城市空间,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那时的咖啡馆主要集中在老卢湾、静安、徐汇等法租界以及虹口日租界这些地区。位于法租界的霞飞路出现了许多效仿巴黎的露天或室内咖啡馆,比如巴尔干、君士坦丁堡、Kingsley、Little Coffee Shop以及伟多利咖啡馆、皇家咖啡馆等,面积较小但舒适的咖啡馆则遍布虹口区的北四川路。

当时最著名的咖啡馆当属虹口区的“公啡咖啡馆”。这是鲁迅先生“出街饮咖啡”的地方,他曾经在《革命咖啡馆》里写道:“遥想洋楼高耸,前临阔街,门口是晶光闪烁的玻璃招牌,楼上是我们今日文艺界的名人,或则高谈,或则沉思,前面是一大杯热气腾腾的无产阶级咖啡,倒也实在是理想的乐园。”这个“左联”人士在白色恐怖期间秘密集会的地点,如今早已不再经营,成为多伦路上一处历史遗址。

解放前的虹口区,凭借着水路相连、交通便捷的优势,成为上海的重要通道和近代工商业创办最早的地方,大量移民和侨民,正是从北外滩码头进入上海。若想重温犹太难民在虹口的历史,当去白马咖啡馆和大西洋咖啡馆坐一坐。

在上世纪30年代末,白马咖啡馆对于在沪避难的犹太难民来说,犹如另一座“诺亚方舟”,让他们重温欧洲生活方式,也让提篮桥地区拥有“小维也纳”之名。

前几年,虹口区复建白马咖啡馆,将其作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二期项目,修旧如旧恢复当年原貌;而马路对面的“大西洋咖啡馆”曾经也由犹太人经营,2013年开放之日,以色列总统内塔尼亚胡特地前来剪彩,品尝了老馆重开后的第一杯咖啡……

“到虹口喝咖啡”,享用的并非只是咖啡本身,而是一杯“历史的香醇”。

撰稿:栾吟之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