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ick Tam:埃塞俄比亚游记之仙人掌上的星宿

埃塞俄比亚时间,是以日出开始计算的。在赤道国家,太阳每天从地平线冒出的时间都很准确。一日里面,黑夜白昼各占一半,并没有南北半球的季节性日短夜长。那儿的鸡啼声说不定很同步,有彼此壮胆的情况下,也特别有气…

埃塞俄比亚时间,是以日出开始计算的。在赤道国家,太阳每天从地平线冒出的时间都很准确。一日里面,黑夜白昼各占一半,并没有南北半球的季节性日短夜长。那儿的鸡啼声说不定很同步,有彼此壮胆的情况下,也特别有气势。但其实我未有尝试认真听过。

所谓“上午一时”,就是破晓后一小时,亦即是普通上班族的早上七时。而黄昏,则是“上午十二时”。这种转换,想想也觉头痛。还有一个反差更强的“下午十二时”,在某一平衡时空下是烈日当空,但镜头一转,就会堕进了黑夜尽头。若果太阳是一个等待出场的话剧主角,大概会连自己也弄不清楚什么时候爬入舞台吧。这种有点像计时秒表的算法,刚抵埗时确实有一点不习惯。但经过几天使用,尤其是跟进旅程的进度时,又渐渐觉得顺理成章。

究竟历史 上首先以午夜(12时、零时、子时)作为一天开始的人,是基于什么理由决定的?是因为那时是月亮的最高点?是虫鸣最盛时?又或是夜兰人静处?对于我自己来说,一天都是以早上迷迷糊糊一刻开始比较好。时间就像破了孔的手冲壶内盛载的水,就算什么都不做,它终归会慢慢流干。所谓善用光阴,大概就是用适量的水,把人生最甜的一部份萃取出来。而把水不断注入不值得再萃取的咖啡堆,换来苦涩或遗憾的话,就是浪费时间了。

我是在上午一时入村的。那个时候,构成“天色”这个平面的下方,刚从一片漆黑的状态下泛着蓝光。看起来像舞台背景的黑色绒布,有人提着灯在后面悄悄走近般。那提灯者每天都很准时。但从我的角度看,他爬出来的路线刚好有座大山阻挡,村子躲在阴影内,所以那里的鸡尚未开始啼叫。

原本想去看一下“花园耕种模式”(garden farming) 这埃塞俄比亚独有的生产。与其说是生产,倒不如说当地人在森林中划地建屋,当中有部份是咖啡树,也有别的原生植物。到了某个月份,树上的果实变红,他们就会摘下来享用,又或者把多余的转售别人。在讲求效率的现代社会,出口商,甚至政府都鼓励他们去改变。例如好好管理以便提升产能。说穿了,就是诱使他们提供多一点咖啡。“生产者”这个名份,就像一件舞衣,一旦穿上了便要站上舞台,因为观众都期望看到他们与生具来的天赋。

当地人很喜欢用仙人掌作围栏。用什么品种呢?我倒没有机会问。那是看起来长条形的一种,刺并不特别多,而且没精打采,攻击性好像不太强。植物的底部干涸了,就像长期在户外曝晒拾荒者粗糙得像木头般的一双脚。“就算强行爬进去也应该不会很痛吧”我在想。密密麻麻的一排,把房子跟泥路分隔。不知道这些仙人掌需要多久才能生长到这个高度?他们刚搬迁入去的时候,又是用什么遮盖别人视线的?一大堆无聊问题,最后当然又是不了了之。

我看到了奇怪的一株。

迟来的阳光把整个草地照耀。在上面结着的露水闪砾着,如一幅在舞台上绣了银线的地毡。其中一株仙人掌特别粗壮,虽然没有开车沿途曾碰上,差不多有两层楼高的白蚁巢那么高。但以仙人掌来说,可算是我在埃塞俄比亚见过最高了。树身光秃秃没有刺,顶部末捎位置有几支大小不一的嫩芽像手掌般向天伸展。感觉就像一个老人家的身体驳上婴儿的前肢般。它的影刚好扫过房子的窗户。里面的孩子伸出头,大概已知道有客来访吧。水灵般的眼睛,追随着我的目光。他望一下窗外那个影,再看看我。动作就像低头望表,然后说“嗯,你出现的时间刚好”。

我们随意参观了房子。里面除了床铺,一张木制的排椅、一头驴子和几个器皿之外便什么也没有了。大伙儿的午餐是以蕉树树皮制作的薄饼。树皮磨粉后,会经过三个月在地底发酵。拿出来的时候,散发着酿酒后发酵小麦的味道。材妇加了一点水,在石头上用手拍打,然后放在铁镬上煎。据导游说,若果北部的人懂得这个做法,上一次饥荒便不会那么严重了。我偷偷的向仙人掌瞄一下,此时太阳在正上方,婴儿的手影只足够盖着头顶,脸上的皱纹清晰可见。

餐后,小男孩从口袋掏出一根树枝。一脸古惑的眼神就像说“你试猜猜这是什么”。牙签?蔗汁?薄荷糖?二话不说便动起手来。原来这称作Mefaqia的树枝是他们的牙刷。明明资源缺乏,但他们的牙齿大多都很亮丽。原来是拜这个带有微量杀菌效果的树支所赐。

当天下午,我陪那小孩在屋后空地放羊。地上帆布上放满了正在晒干的玉米,就是没有咖啡。也许是因为他们的角色只是采收,咖啡果实会被送到附近的水洗站加工。他们不需要像哥伦比亚家庭般每日都晒咖啡。但作为喂料的玉米,则长期占据房子后面的一块地。如果仙人掌的功能是防盗,最需要保护的大概就只有这些玉米吧。

一排树影在斜阳下形成。我瞪着奇怪的一株,它的掌影正好指着不远处的一个缺口。那里的仙人掌围栏,好像在我不觉的时候打开了。小孩点点头,示意我向前走。那只婴儿般的手像日晷,也像钥匙,把找了一整天的原生咖啡树林,显现在我眼前。

就是这样,寻找咖啡的旅程像捉迷藏般,花了地球转动半个圈的时间。无论我们以什么数字或符号去称呼它,大自然总有办法为这虚无飘渺,只往一个方向溜走的概念留下印记。树影随着日落前最后一线光消失。小孩抬头仰望。在那一双清澈的眼眸里,闪耀着长夜的星空。

(长气的文章,写于动荡的尼加拉瓜路障前)

作者:Patrick Tam
摄影:Patrick Tam
版权:本文由作者Patrick Tam授权kaweh.net 编辑刊发

(Patrick Tam,香港精品咖啡店Knockbox店主,美国精品咖啡协会、欧洲精品咖啡协会认可咖啡师,美国CQI认可杯测师,Cup of Excellence首位港人评审,www.facebook.com/Knockboxcoffee)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