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让人打卡的咖啡店

朋友在西营盘的咖啡店 Detour 开业 1 个月了,我催速他快点建立 Facebook 专页、Instagram 帐户、Google geo tag 等一大堆让人可以找到他们的网上平台,他耸耸肩说:…

朋友在西营盘的咖啡店 Detour 开业 1 个月了,我催速他快点建立 Facebook 专页、Instagram 帐户、Google geo tag 等一大堆让人可以找到他们的网上平台,他耸耸肩说:“我不想吸引只来打卡的人。”

他来自伦敦,可能不太懂得香港的“国情”,打卡几乎是去咖啡店的唯一原因,光是做咖啡怎么够啊,还要卖一些抢眼球的甜点、店内砌一些拍照的位置,才能够突围啊!可是他顽固硬颈,在店内卖的酥饼出品自跑马地的小型面包店 Proof,都是手工制的包点,我吃过,一看到那个肉桂卷我就知道是 Proof 的出品,知道是全港最好,但是在“相机食先”的准则下,似乎不能过关。他甚至刻意不做 Latte Art,咖啡就是老老实实的,不像其他精品咖啡店努力告诉客人,豆子是来自单一庄园的,我们的咖啡得过什么咖啡店大赛的冠军,甚至反问你一句,你懂得咖啡吗?

也许香港的客人,也已经习惯了这种咖啡文化。朋友说,有一天,客人来第一句就问他:“你的咖啡店的概念是什么?”他心里笑他白痴,然后答:“我们就是卖咖啡呀。”这个连小小一间咖啡店都要讲求概念、故事、包装的年代,反映香港的商业计算,如果只想卖咖啡蛋糕来维持生计的话是没有可能的,必须要有周详的开店计划才能成功。

不过观乎朋友的咖啡店的生意,这种理论又不一定是对的。开业以来,他们都非常忙碌,甚至已经有很多的熟客,大家就是觉得他们的咖啡店不造作,咖啡食物定价不贵,可以天天来。看着他们人潮络绎不绝,我的忧虑是多余了。想深一层,咖啡店应该让人打卡吗?成为一间打卡店,又真的有助营业额吗?

我想起上个月的上海之旅,我去了某家颇受欢迎的咖啡店,门口写着“不容许任何商业拍摄”,但仍然有很多“网红脸”的少女在专业地自拍,甚至网上卖衣物的,也呼朋唤友,穿着货品拍照,玩足 3 小时,两个人埋单只点了一杯咖啡和曲奇饼,根本不是来欣赏咖啡。我看着他们疯狂的行为,反省自己平时拍照的速度,就觉得自已不是称职的博客。这些人去咖啡店的理由只是打卡,所以只会来一次。换言之,如果你的咖啡店的概念,是让人来打卡的话,恐怕只会吸收到来一次的客人,反而老老实实地做咖啡,吸引更加多熟客,这才是经营之道。

美国著名厨师及节目主持人 Anthony Bourdain 前阵子说:“咖啡是饮料,不是 Lifestyle。”他说的话引起咖啡界的热烈讨论,说他根本不理解精品咖啡,但将他的说话套在这个打卡文化之中,亦不无道理。

是的,从何时开始,咖啡不再只是一杯饮品,而是一种生活文化呢?明知道一杯咖啡的成本价钱不过几元,但卖超过 50 元的咖啡,在香港比比皆是,有些还不好喝呢。那 50 元当中,应该有很多都放在 Marketing 上吧。

来源:CUP
撰稿:钟咏娴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