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糬:公平贸易真的有用吗?至少对咖农作用有限

贫富不均的问题,存在于多个国家的内部,更存在于国与国之间。虽然经济学家拥抱贸易,但在国际范围内,贫穷与富裕之间位阶不平等的贸易,是否会有构成剥削的嫌疑呢? 至于贫穷国家的血汗劳动,如童工、劳工环境低落…

贫富不均的问题,存在于多个国家的内部,更存在于国与国之间。虽然经济学家拥抱贸易,但在国际范围内,贫穷与富裕之间位阶不平等的贸易,是否会有构成剥削的嫌疑呢?

至于贫穷国家的血汗劳动,如童工、劳工环境低落等,例子比比皆是。如在2013年,孟加拉一家成衣工厂倒塌,造成1129人死亡;而星巴克、雀巢等国际财团血汗农民,低价购入咖啡豆,更是由来已久,这才催生了现有的公平贸易体系。

然而,公平贸易有用吗?一群倾心经济学的台湾学生所组成的“白经济”研究团队撰写的这篇文章就经济学之角度,分析公平贸易的可行性与限制,并以公平贸易的起源--咖啡--作为实案讨论。

Ethiopia, lower Ghibe valley

为何公平贸易行得通?

公平贸易认证之所以可行,最根本的的立足点是消费者愿意为农民的福祉多花点钱。有别于一般经济学课本中的假设,现实中消费者,不只是在意产品本身最终的品质,有时也会在意产品的生产的过程是否公平。而公平贸易认证的价值,在于提供了第三方认证,让消费者有足够的信息辨别哪些咖啡豆,在生产过程中是特别善待农民的。借由提供信息,公平认证建立了一个渠道,让在意农民的消费者可以将自己的善意传递到农民手上。

就像有机产品认证,让在意环境、健康的消费者,能够买到心目中理想的商品。这样的过程中,消费者得以买到心目中的好货,而生产者最终也以较高的价格贩卖商品,双方皆大欢喜。这也就是贸易的美德,在贸易的关系中,一方愿打,一方愿挨,谁也不强迫谁,各自从中获取利益。公平贸易认证亦是如此,使得交易双方尽可能公平。

人们在意生产者是谁,甚至愿意多花点钱,并不意外。Hainmueller, Hiscox, and Sequeira (2011) 借由在 Ebay 实际做实验,发现消费者平均而言会为了公平贸易的咖啡豆,多付出23%的金额。

概念上如此,实际上,公平贸易在制度面是如何运作的呢?一般而言,公平贸易提供下列保障:

最低收购价,但不保证收购。
拨出部分资金回馈农民,提供农耕技术指导,建设学校医院等。
融资,提供农民短期借贷。
保障农民工作环境,工时,最低薪资等。

而为了取得公平贸易认证,农民必须额外付出申请费用,以及每一年的规费,弥补贩售过程中产生的运输、认证、出口等费用。也就是说,公平贸易对于农民不是免费的,而是一种选择。也就是说,农民可以决定花成本下去取得认证,也可以选择在市场上自食其力。

公平贸易的优与缺

根据现有的研究,公平贸易的确收到部分成效。首先,公平贸易认证提升了农民的收入,尤其是在咖啡豆国际价格大跌的年份,最低收购价的确是扎实的一张保护网。如 Bacon(2005)的抽样调查发现,在2000年的咖啡价格暴跌时,有公平贸易认证的农民,平均售价为0.84/磅,足足是一般商业豆的两倍。其次,同样是在 Bacon (2005) 的调查中,发现到有认证过的农民,在主观意识上也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稳定。最后,由于这些认证通常伴随者环保的要求,公平贸易认证一方面也促进了永续农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公平贸易也有令人诟病的地方。其一,如今公平贸易的交易量,以咖啡豆整体的交易量来看,仍然非常小,约略是 5%左右。其二,如同 Dragusanu and Nunn (2014) 指出,公平贸易虽然使得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但相对的这些钱并没有流入到这些农民聘请的短期工。这些在收割季节被雇用的短期工生活依然困苦。其三, Prevezer (2013) 在访问的过程中,农民经常抱怨用于基础建设的资金,决策过程不透明。最后,市场上难免有鱼目混珠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利用消费者良心,从中赚取不义之财。

这些问题,虽然不可忽视,但下个问题更严重——本质上,公平贸易成不了大事。

公平贸易为何行不通?来自经济学的挑战

让我们姑且把佛心大发的消费者们,想做是池子里的肥鱼。最一开始进去这池子的农民们,僧少粥多,不亦乐乎。其他农民呢,见着池子里的农民们好不愉快,就也跟着加入公平认证的行列。然而,在池子不会变大的前提下,每多一户农民进入这个公平贸易的池子,每人分到的渔获量就会越来越少。即便如此,只要进去池子里比待在外头好,农民仍会不断涌入,公平贸易带来的利润也随之递减。

这进入公平贸易的红利,会不断减少,一直到跟取得公平认证的成本差不多,农民才会停止涌入这个池子内。也就是说,若认证机构不限制认证的农民数量,长期而言,拥有认证的农民也根本就不会赚得多,因为池子里的人太多了,而认证又需要成本。这也是认证机构必然要面对的两难:一方面会希望有越多农民受到公平贸易的保护,另一方面,越多农民受到保护,这保护就越是薄弱。

公平贸易之外——埃塞俄比亚 ECX 商品交易所

“与其给一条鱼,不如给一支钓竿”

2008年春天,埃塞俄比亚政府在经济学家 Gabre-Madhin 博士的领导下,创立了 ECX (Ethiopian Commodity Exchange),即埃塞俄比亚商品所。创立之目的,在于打击肥猫中盘商,终结广大小农被剥削欺骗的命运。 ECX 受理的业务范围,除咖啡外,也包含芝麻、扁豆、玉米、小麦衣索比亚五大作物。

在ECX之前,咖啡豆的交易可说是完全由中间商(咖啡豆收购商、处理厂、出口商)把持。生产咖啡生豆的农民们,由于处理信息弱势,在完全不知道国际行情,以及无法判断自家咖啡豆品质的情况下,经常遭受这些中间商的蒙骗,以至于三餐不继,生活穷困。

为达成照顾农民之目的,ECX首先是在各大产区建立集货中心,提供基本的物流服务,使得这些小农们能连结上全国的市场,减低对当地中盘商的依赖。此外,又与美国精品咖啡协会 SCAA(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合作,训练一批专业的咖啡评鉴师,在实验室里替农民们送来的豆子分级。另外,为使农民取得第一手的市场消息,也会透过手机简讯,定时更新市场上的最新行情。

ECX种种建设,一是提供了市场有效运作所需的基础建设(集货中心、电脑拍卖系统),一方面则是提供买卖双方可信的分级制度。这样的分级制度,不只是带给买家保障,也有刺激农民奋发向上好好努力提升品质的效果。在此之前,不论豆子好坏皆被中盘商被迫以低价收购,又有哪位农民愿意投入心力提升自家咖啡呢?

ECX由于实施不久,相关研究并不多。在Andersson等(2015)的研究中,指出ECX 建立仓库后,各产地之间咖啡价格差异显着缩小,显示出 ECX 的确增进市场效率。而Meijerink(2014) 的研究中,则是发现ECX成立后,芝麻农的交易网络显着扩大,农民更常与原本不认识的人进行交易。总而言之,有了ECX,市场的运作更加顺畅。

有政府插手的地方,就该质疑

但只要是政府主导的建设,贪腐往往是无法摆脱的命运, ECX也并非例外。 ECX 在2012年爆出贪腐采购案事件,致使World Bank取消了原定的融资。另外,高度集中化处理以提升市场效率的代价,是买家卖家不得直接交易,必得经过ECX。而 ECX又强硬规定,只允许买家在购买之后才能实际试喝。所以说,在这之前,买家对于生豆的品质,只能依赖肉眼判断以及ECX自身实验室的评估。而农民是否会有贿赂评鉴员之情况,又有谁能保证呢?

公平贸易与 ECX 的同和异

以下简单比较两者之共通点与差异性。

两者同是为促进农民福祉而设立的制度。而就抽象的意义上,两者皆是透过提供信息(公平贸易认证/ ECX 分级评鉴),健全了市场的运作。但两者所提供的诱因不尽相同。公平贸易主要是以最低收购价保护农民,虽然能在国际行情低落的时候保障农民,却未能提供农民积极向上提升品质的诱因。相对的,ECX 的分级制度,能够激发农民奋发图强,并赋予农民议价的能力。

另外,两者所刺激的咖啡需求并不相同。公平贸易仰赖的是消费者的道德感,而分级制度(精品咖啡)诉求的是消费者想喝高品质咖啡的需求。不难想像,后者的愿付价格是高多了。根据前述的实验,一般消费者愿意为了多花23%的金额购买公平贸易咖啡,但精品咖啡的价格成长空间更高。根据 ECX于4月1号公布的价格,列属于精品咖啡西达摩生豆的来到4美元一磅,而公平贸易的最低保证收购价仅仅一磅 1.6 美元而已(包含社会救助)。此外,根据美国精品咖啡协会公布的数据,精品咖啡在2014年占美国销量占约51%,比起公平贸易的5%,多了十倍。

当然只就价格分析对公平贸易不尽公平。公平贸易不只保障农民收入,也有投资社区基础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的目的。然而相比之下,ECX不只是让农民免于被剥削的命运的一种保障,更像一种鼓励,让农民有奋发向上的动力与环境。打个比方,公平贸易认证,像是给农民鱼吃;而 ECX,像是给农民一支钓竿。

结语

由于诸多历史因素,低所得国家常常是国际贸易中弱势的一方。但国际贸易并非只能是富裕国家剥削低所得的国家这样一个形态,仰赖国际贸易维生的地区,也能借由国际贸易赚取大笔收入,使得经济大幅成长(但这笔收入最终如何分配,又是另一层问题了)。解救贫穷,能依靠的,不仅只有富有一方的善意。健全市场的运作,提供农民一个成长的机会,我想会是另一条更宽广的路。

来源:白经济
作者:麻糬
编辑:kaweh.net

本文由白经济团队授权kaweh.net编辑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