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怀宗:中国咖啡的发展,从1918年的上海说起

抗战前后,咖啡文化昙花一现 中国第一家咖啡馆出现于何时何地,已不可考,咖啡饮品初期附属于西餐厅是必然的,但独立开业的咖啡馆可能早在19世纪晚清时期,已在上海滩租界区营业,主客群是国内外的水手。上海师范…

抗战前后,咖啡文化昙花一现

中国第一家咖啡馆出现于何时何地,已不可考,咖啡饮品初期附属于西餐厅是必然的,但独立开业的咖啡馆可能早在19世纪晚清时期,已在上海滩租界区营业,主客群是国内外的水手。上海师范大学陈文文所著的论文《1920~1940上海咖啡馆研析》指出,1886年上海公共租界的虹口区开了一家虹口咖啡馆,供应航海人员咖啡与啤酒。但咖啡馆风靡上海,应该是1920年以后的事。

1918年的《上海指南》写道:“上海有西餐厅35家,咖啡馆只有一家。”1920年以后,独立开业的咖啡馆才涌现大街小巷上,民国的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短短30来年,是中国咖啡文化初吐芬芳期,接受欧美思潮洗礼的中产阶级、归国学人、左翼人士、洋人、文艺圈或愤青,流连上海北四川路、霞飞路和南京路上的咖啡馆,在千香万味与咖啡因助兴下,交谊议事,批评时局或著书立论,盛况空前。1928年在北四川路开业的上海咖啡馆,掀起不小风潮。林徽因的《花厅夫人》、田汉的话剧《咖啡店的一夜》、曹聚仁的《文艺复兴馆》,温梓川《咖啡店的侍女》以及董乐山的《旧上海的西餐馆和咖啡馆》均是研究老上海咖啡文化的珍贵史料。

当年位于上海四川北路998号的公非咖啡馆,更是文艺界人士和革命愤青最爱的去处。公非咖啡馆是犹太人开在日本租界里的小型咖啡馆,较之霞飞路上跟风法国巴黎的露天气派咖啡馆,自是低调许多,成为左翼人士最佳的开会地点。鲁迅的日记多次提及在公非咖啡馆啜饮咖啡,这里是鲁迅与“左联”和中共地下党代表密会商谈的场所。另外,1934年苏联在上海南京东路外滩开设东海咖啡馆,是抗战前的知名咖啡馆。

然而,当年霞飞路、南京路与北四川路上,作家、雅士、洋人和愤青聚集的咖啡馆,现今已不复存在,而昔日的踪迹却刻留在老上海人的记忆中。公非咖啡馆1995年因拓路工程被移除,但遗址保留在今日的多伦路8号。

1935年上海咖啡鼻祖张宝存在老上海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创办德胜咖啡行,是最早的咖啡烘焙厂,从国外进口咖啡生豆,进行焙炒,有罐装与散装,并以CPC注册商标,销售给上海的西餐厅、饭店和咖啡馆,同时在南京西路设有门市CPC Coffeehouse。

1937年抗日战争前,上海租界如雨后春笋的咖啡馆对文坛和政坛,均有不小影响力。抗战爆发后,中国萌发不久的咖啡文化,并未因此停滞不前,主要是犹太人为了躲避德国屠杀而逃至上海,以及苏联人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或因日本占领东北,而逃到上海避难,开设咖啡馆成为犹太人和俄国侨民最佳的谋生工具,也带旺了上海的咖啡时尚。1945年抗战胜利后,百废待举,但久遭压抑的社会却出现享乐与补偿心态,纵情消费,战争期间歇业的餐馆与咖啡馆,争相复业,生意兴隆。咖啡馆在抗战前后遍地开花,连内地的昆明也飘起咖啡香,20世纪30年代越南人阮明宣在昆明金碧路开设新越咖啡馆,即是知名老字号“南来盛”的前身。

改革开放,速溶咖啡当道

然而1949年解放以后,政治与社会风气改变,朴实简约取代奢靡挥霍,咖啡馆生意一落千丈,咖啡文化遁入30年空白期,咖啡成为民众陌生的字眼,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加紧跟上世界咖啡时尚的脚步。

新中国建立之初仍有克难式咖啡可喝,上海老牌的德胜咖啡行于1959年收归国营,更名为上海咖啡厂,铁罐装的上海牌咖啡,成为1960至1980年中国唯一的咖啡名牌,举凡餐馆、高级宾馆,或南京路上知名咖啡馆,所用的咖啡均来自上海咖啡厂,调理法很简单,咖啡粉以纱布包裹,入锅煮沸,讲究点再以滤纸过滤一遍。但价格不菲,每罐3块5毛,这在当时平均工资几十元的上海上班族眼里,是高贵的奢侈品,咖啡文化已不复抗战前后那么炫丽。解放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前,大陆的咖啡文化与消费量停滞不前,提神醒脑的饮料又回到老祖宗的茶饮为主。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出现转机,1988年雀巢公司决定支持云南咖啡产业发展,1992年雀巢咖啡农业服务部在中国成立,并在东莞投资设立速溶咖啡厂,部分原料采用云南豆。在雀巢强有力的促销下,中国的速溶咖啡市场迅速崛起,老牌的上海咖啡厂风光不再,因为冲泡后有咖啡渣,饮用不甚方便。速溶咖啡和三合一调味咖啡成为改革开放至2000年以前,中国咖啡文化的主流。

1997年,来自中国台湾的上岛咖啡进军海南岛,至今已有1000多家门市分布大江南北,上岛以复合式经营为主,卖餐也卖虹吸咖啡,可抽烟并设有麻将间,适合上年纪的“老烟枪”,但80后的新生代却更喜欢富有时尚感的美式咖啡馆,上岛不复昔日盛况。

进入21世纪,精品咖啡升温

1999年,美国星巴克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出第一家门市,星火燎原,迄今已在中国展店2000多家,2015年12月星巴克总裁霍华德·舒尔茨访问中国后宣布,看好大陆精品咖啡市场的动能,未来5年内,每年要在中国开设500家门店,遍及100个城市。

另外,意大利意利咖啡(illycaffè)、拉瓦萨咖啡(Lavazza),奥地利小红帽咖啡(JuliusMeinl),英国CostaCoffee,日本真锅以及韩国连锁咖啡馆,千禧年后,相继进军中国推广现煮鲜咖啡,加上台湾咖啡职人和烘焙师到大陆授课,传授精品咖啡理念,以及方兴未艾的自家烘焙咖啡馆遍地开花,吃香中国二十余载的速溶咖啡市场占有率,开始下滑。

2015年2月,中国速溶咖啡龙头雀巢咖啡,在东莞将市值近千万元人民币的400吨未过期速溶咖啡销毁,这是1992年雀巢在中国设厂以来最大规模的销毁行动,引起市场侧目。虽然雀巢响应是为了保持产品新鲜度而为之,但食品饮料战略定位专家徐雄俊认为:“是行业增速减缓,产能却提前加大,形成供过于求的情况,为了维护市场价格只能倾倒……”

独立市场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Mintel)指出,原因或许是咖啡馆的盛行及即饮市场(瓶罐装液态调味咖啡)的快速增长。根据英敏特2015年发布的报告,近年中国的速溶咖啡、现磨咖啡和即饮咖啡的市场份额分别为71.8%、10.1%和18.1%,速溶咖啡将继续主导中国的咖啡市场。不过,随着现磨咖啡和即饮咖啡市场更为迅速的增长,预计这两个细分市场将获得更多的份额。英敏特预计,截至2019年,速溶咖啡的份额将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至66%。

从这份最新的报告,可了解大陆现泡鲜咖啡市场占有率已达10.1%,且会逐年提升,反观速溶市场则从高峰逐年走衰。不容讳言,现磨鲜咖啡有一大部分是商业豆而非精品豆,但可喜的是,现磨商业咖啡向来是精品咖啡的培养皿,每年总会有一定比例的咖啡人口从商业豆升级到精品殿堂,因此现磨鲜咖啡的市占率越大,预示着高端精品咖啡的潜能与动能越大。虽然中国精品咖啡的市占率只有个位数,但逐年加速成长是可期的。

另外,英敏特高级研究分析师茅玮的报告写道:“2007~2012年中国零售袋装咖啡以18.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成长,市场价值达92亿元人民币。市场不断增长,速溶咖啡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7.3%,研磨或现煮咖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1.4%,即饮咖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7%;咖啡豆和研磨或现煮咖啡等非液体现磨咖啡的销售额增长最快,达41.4%。原因在于现磨咖啡日益受欢迎,并且其价格增长始终快于其他两类咖啡。不断提高的消费者收入,有望继续推动高端市场的成长。”

中国咖啡市场,16年后跻身三强

据国际咖啡组织(International CoffeeOrganization)1990年以来的统计,亚洲国家咖啡消费量增长最快,2000年以后亚洲地区每年的咖啡消费量以4.9%增幅成长,远高于世界平均的2%增幅。而亚洲国家成长最快的是中国,近10年来中国每年咖啡消费量平均增长16%,名列前茅,加上中国14亿人口以及国民所得增长的相乘效果,咖啡市场庞大潜能已引起咖啡产国以及国际咖啡企业高度瞩目,争相投资中国。

2015年国际咖啡组织发表研究报告《咖啡在中国》(Coffee InChina)指出,2013/2014年中国咖啡消费量达190万袋(每袋60千克),约11万4千吨,是世界第17大咖啡消费国,已超越澳大利亚。但中国高达13亿人口,因此人均量只有88克。中国内地咖啡饮用量以沿海高度都市化的城市最多,中国香港人均量高达2千克,中国台湾超过1.3千克。其他国家如日本达3.5千克,韩国也有2.5千克,美国为4.4千克,欧盟4.9千克,北欧最多,人均量超出9千克。

国际咖啡组织预估中国咖啡的人均量只有88克,而星巴克却预估超过100克,两者相差不远。但重点是中国的13亿人口,若未来20年每年仍保持16%增长,我预估16年后,中国咖啡的人均量将达1074克,突破1千克大关,这意味着13亿中国人每年至少要喝掉1400000吨咖啡,这相当于美国2014年的咖啡消费量1426020吨,并超过巴西的1216260吨,届时中国可望跻身世界咖啡三大消费国之列,与美国和巴西并驾齐驱!

另外,中国调研报告网2016年最新数据指出,与全球平均2%的增速相比,中国的咖啡消费正在以每年15%的惊人速度增长。中国2015年的咖啡销量大约为700亿元人民币,而全世界咖啡市场规模为12万亿元人民币。以每年15%以上成长来看,到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就有3000亿元,到了2025年更是成长到1万亿元咖啡市场,成长潜力巨大,前景乐观。

千禧年前后,台湾咖啡人探索大陆市场

中国大陆咖啡文化历经1949至1980年的空白期,急需外界能量挹注,台湾同胞十多年来络绎于途,进入大陆开拓咖啡市场或传授咖啡知识。近百年来,台湾咖啡文化积渐发展,不曾间断,1927年起,在云林古坑乡、高雄、屏东、花莲和台东,企业化栽种咖啡,缔造台湾咖啡栽植业的第一高峰期。1951~1965年间,台湾咖啡产业缔造第二高峰期。2009年阿里山李高明栽种有机咖啡,以83.5分赢得世界100多个庄园参赛的SCAA“年度最佳咖啡”(Coffee Of TheYear)12名金榜的第11名,台湾咖啡迈向第三高峰期。

中国台湾咖啡年产量不到1000吨,产量虽小但质量不差,台北平均每万人拥有的咖啡店密度,也高出上海6倍,对于虹吸、手冲、美式咖啡、意式咖啡、拉花、杯测、中深烘焙、第三波浅焙时尚,以及SCAA、咖啡品质协会和COE的评鉴标准与运作模式,中国台湾咖啡师知之甚详,再将之传播到大陆,补足“失落”的咖啡文化,使之早日接轨国际。

约莫千禧年前后,在大陆求学、工作的台湾人或咖啡职人,看好大陆未来发展,抢滩大陆咖啡市场,这批咖啡急先锋包括电影人庄崧冽在北京、西安和上海开办的雕刻时光咖啡馆,广告人郑松茂在上海开设的质管咖啡,咖啡师周广津在上海创办的纯粹咖啡,老咖啡师游启明在苏州的岚山咖啡,老咖啡师傅蔡清洲在重庆的尚颖烘焙坊,杯测师林秋宜在厦门的32How创意院落和香投咖啡学院,冠军咖啡师林东源在上海的Gabee,世界杯烘豆赛亚军江承哲在上海经营的奥焙客精品咖啡,以及2014年世界杯烘豆赛冠军赖昱权,2016年世界杯咖啡大师赛冠军吴则霖,烘焙老手郭毓儒,咖啡质量研究所导师(Q GraderInstructor)陈嘉峻,国际赛评审许宝霖、胡元正……奔波大陆各大城市授课。

这批优秀的咖啡人将最新的咖啡知识与技术带进大陆,激励大陆精品咖啡的正向发展。我预料跳跃式迈进的大陆精品咖啡市场与技术,终将超越台湾。

来源:世界咖啡学
作者:韩怀宗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