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咖啡礼仪:主人亲自倒的话,请不要喝第三杯

客人进屋后,主人或其仆人首先必须奉上咖啡给客人,这是一种表示欢迎的基本礼仪。客人若见主人亲自倒咖啡,必须有所节制。只喝一杯表示对主人的敬意,喝第二杯表示他很自在,喝第三杯表示愿意持剑护卫主人。因此客人…

客人进屋后,主人或其仆人首先必须奉上咖啡给客人,这是一种表示欢迎的基本礼仪。客人若见主人亲自倒咖啡,必须有所节制。只喝一杯表示对主人的敬意,喝第二杯表示他很自在,喝第三杯表示愿意持剑护卫主人。因此客人喝一、两杯是礼貌的,喝第三杯就越界了。

阿拉比卡=阿拉伯

咖啡一词源自古老的部落社会,在伊斯兰之前,此词是“酒”的名称之一,在古词典《阿拉伯人的语言》(Lisān al-‘Arab)里,此词意即“酒”,其词根qahā意为“丧失食欲”。咖啡借用酒的词汇,在于两者颜色相仿,或因两者都会让饮用者没有食欲或精神上起变化。英文coffee便是来自阿拉伯语的qahwah。早自蒙昧时期,阿拉伯诗便经常以qahwah来表达“酒”,譬如诗人阿厄夏(al-A‘shā Maymūn bn Qays)在诗里便说:

我倚靠着,
和他们争折罗勒枝(妙语如珠),
苦涩的qahwah,
滤器还湿着。

十世纪的穆斯林学者医师剌奇(ar-Rāzī)最早在他著名的医书《医学总汇》(Al-Hawī fī at-Tibb)里提及咖啡豆。十一世纪伊本.西纳(Ibn Sīnā)也在他广为流传的名著《医典》(Al-Qānūn fī at-Tibb)里,将咖啡豆列入七百六十种药材之一。

今日对于饮用咖啡的来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阿拉伯人认为十五世纪衣索匹亚或叶门地区,一位牧羊人发现他的羊群屡次吃过一种植物后便会活泼乱跳,人们于是发现咖啡可以提神,衣索匹亚人最初便是生食咖啡。由于衣索匹亚与叶门地区往来频繁,后来透过阿拉伯人引进亚美尼亚、波斯、土耳其、北非等地,再由伊斯兰世界传入欧洲和美洲。叶门或衣索匹亚应是咖啡豆的原生地,叶门人最早将咖啡豆烘培为食材。最著名的Arabica指的便是叶门阿拉伯咖啡,摩卡(Moch)咖啡则溯源于叶门摩卡港(Mocha Port)。

十五世纪中叶之后咖啡传入阿拉伯半岛北部,即今日沙乌地的息加资(俗称汉志)地区。将咖啡引进阿拉伯半岛的是一位叶门亚丁的官员。因为他与非洲衣索匹亚有生意往来,将咖啡由叶门传进阿拉伯半岛。咖啡传到麦加时,遭到一派宗教人士的杯葛,他们将咖啡列为如酒一样的饮料,认为它会削弱人的理智。因此,咖啡在麦加的发展状况时好时坏,曾经一度被宗教禁止,违禁者甚至会被监禁或当众游街鞭打。直至近两、三百年,咖啡才百无禁忌的在沙乌地阿拉伯全国盛行。

咖啡在叶门一直无法发展,因为当权者认为这种有提神作用的饮料,有违传统观念所标榜的英雄精神而极力反对。前述叶门官员后来离开官场,转变成苏菲行者,饮咖啡的习惯因此流行于苏菲圈内,帮助他们熬夜行仪。叶门社会高层也开始流行喝咖啡,并逐渐散布在学术圈中。

咖啡传到埃及之后,帮助在阿资赫尔(al-Azhar)大学的学生熬夜读书,而流行于埃及学术圈,但因为咖啡有提神的特色,遭到一些宗教人士的禁止。咖啡由阿拉伯半岛和埃及传到土耳其,再传到欧洲。十七世纪中叶伦敦第一家咖啡馆开幕,虽然在欧洲也有反对咖啡的声音,但比起阿拉伯半岛的状况轻微。

喝咖啡的学问

咖啡礼仪起源于部落,如叙利亚、阿拉伯海湾地区,尤其是沙乌地阿拉伯的部落社会。部落人们发展出独特的煮咖啡方式及品饮咖啡的礼仪。

阿拉伯人视咖啡为慷慨的象征,他们会举行咖啡聚会,买最好的咖啡壶以象征地位与声望。阿拉伯咖啡壶通常是用铜、银或其他高级金属制作,起源于伊拉克,流传到大叙利亚及沙乌地阿拉伯。著名的咖啡壶有“麦加咖啡壶”、“古雷须咖啡壶”、“阿曼咖啡壶”、“巴格达咖啡壶”等。最上等的则是“巴格达咖啡壶”,其价值犹如华人圈中名贵的茶壶,许多咖啡壶是包含咖啡杯整组贩售。阿拉伯咖啡壶有很长而弯曲的壶嘴,中间部分较窄,如女人腰身一般,壶盖外形如尖塔。

阿拉伯咖啡壶可以在炭火上或炭火旁边烹煮,呈给客人时倒入较为优雅与气派的壶里。都市人在烹调传统咖啡时,往往煮好之后注入瓷壶或其他金属壶,再呈给客人。传统阿拉伯咖啡不放糖,北阿拉伯人会加入豆蔻、番红花、茴香、丁香、肉桂、姜和其他香料,煮成泛黄绿颜色的咖啡,咖啡豆的比例并不高且通常不会烘培得太久。阿拉伯人公认沙乌地阿拉伯的咖啡是最上等的阿拉伯咖啡。

传统礼仪中,品饮咖啡有其规矩。客人进屋后,主人或其仆人首先必须奉上咖啡给客人,这是一种表示欢迎的基本礼仪。客人若见主人亲自倒咖啡,必须有所节制。只喝一杯表示对主人的敬意,喝第二杯表示他很自在,喝第三杯表示愿意持剑护卫主人。因此客人喝一、两杯是礼貌的,喝第三杯就越界了。若是男主人不在,女主人奉上咖啡,则只能喝一杯,以表敬意,喝第二杯便是对女主人的轻挑和藐视。

若斟咖啡的是仆人,客人一进门便可尽情饮用,仆人会一直不停地为客人服务,通常每次倒的量仅是两三口。咖啡杯圆形无耳,上宽下窄。客人只需将喝完的空杯左右摇晃,表示“谢谢”,执壶人就不会再倒上另一杯。外地人到沙漠作客常因为不了解这种习俗,还回咖啡杯时没有摇晃杯子,又不知如何表达而让胀满咖啡的肚子苦不堪言。执壶人倒咖啡的方式是右手执杯,左手执壶,源自“右尊左卑”的传统观念。右手持杯呈给客人,表对客人的敬意。礼貌上,执壶人应站着替客人倒咖啡,由右边的客人开始轮到左边,直到全部客人都喝过才可坐下。若座席中有年长的女性,则须由她开始轮倒咖啡。

沙乌地有些地区,主人在倒咖啡时仅倒五分满,因为一旦倒满就表示对客人的侮辱。有些地区恰好相反,客人在作客前要先了解当地习俗。倘若是喜庆场合,譬如婚礼,执壶人倒咖啡时,会故意将右手的一叠杯子轻轻互相碰撞,发出声响,表达喜意或借此唤醒心不在焉的客人。在哀悼场合,执壶人倒咖啡时,必须小心翼翼,不发出声响,以表哀伤。

传统习俗里,倘若客人有事相求于主人,会将咖啡搁置于地上不喝,主人见状会问他有何需要?当客人获得主人愿意协助的承诺之后,必须将咖啡喝尽。主人若视而不见,消息便会竞走,臭名远播。别人喝了请托的咖啡,形同一种承诺,更象征着个人的信用,是无法毁坏的。当然,客人若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也是对他本人声誉的伤害。咖啡象征部落社会微妙的人际关系。

来源:《解读阿拉伯》/远流出版
作者:郑慧慈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