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一杯咖啡映双城

来来往往于上海与台北之间,很多人问我这“双城”有什么共同之处?大处且不论,我只从小小一杯咖啡说起……    走在台北大街小巷,咖啡馆星罗棋布,满城飘香,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难怪人称台湾“一半是海水,一…

来来往往于上海与台北之间,很多人问我这“双城”有什么共同之处?大处且不论,我只从小小一杯咖啡说起……
  
走在台北大街小巷,咖啡馆星罗棋布,满城飘香,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难怪人称台湾“一半是海水,一半是咖啡”。上海咖啡馆的密度虽然不及台北,但是在中国大陆所有的城市之中,咖啡馆最多的当首推上海。
  
一杯咖啡映双城。细细探究上海与台北的咖啡,品味到咖啡之外的历史和文化的滋味。
  
咖啡起源于西方。据说,在公元六世纪,埃塞俄比亚的牧羊人发现羊吃了一种从树上掉下来的红色浆果,变得很兴奋。于是他们用水煮这种红色浆果,喝了之后个个神清气爽。这红色浆果就是咖啡果。咖啡果里的种子,形状像豆子,被称为咖啡豆。人们发觉,咖啡豆经过烘焙、碾碎,用水煮了之后香醇可口,那便是咖啡。咖啡风靡西方,成为最重要的饮料。
  
对于中国人来说,千百年来习惯于喝茶,茶馆、茶楼遍及华夏,而咖啡则是舶来品。茶叶与咖啡虽然外貌截然不同,口味各异,其实是“亲兄弟”。从化学的角度来看,不论茶还是咖啡,能够兴奋神经,皆因含有无色可溶性晶体——咖啡因的缘故。
  
在中国大陆,咖啡最早的抢滩之处是上海。在《上海——冒险家的乐园》中,便写及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批外国“冒险家”来到上海,带来西方的饮食习惯,上海开始有了咖啡馆。书中多次提及当时上海的塞维那咖啡馆,也写到“冒险家”们在外滩2号英国总会里喝咖啡。上海的咖啡馆越来越多,我的文友程乃珊曾一口气写出一连串当年上海咖啡馆的名字——HotChocolate(沙利文)、DDS(甜甜丝)、Mars(东海)、Jimmy(吉美)、Philadelphia(飞达)……这些咖啡馆在上海市民中培养出众多的咖啡客。这样,上海这座中西交融的城市,成为中国大陆咖啡馆最多的城市。

一百多年前,外国商人把咖啡豆带进台湾,在台北开设了第一家咖啡馆。1895年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早在18世纪末就从西方引入咖啡,咖啡馆日益普及,但是日本气候寒冷不适宜于种植咖啡树,而台湾气候暖和,很适合咖啡树的生长。于是日本人把台湾开辟为咖啡种植基地。日本人在台湾到处开设咖啡馆,台湾人也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尤其是台北,竟然拥有三千多家咖啡馆。
  
咖啡,成为上海与台北共同的时尚元素。

在台北,我常去西门町。坐落在西门町城隍庙斜对面的明星咖啡馆,是台北鼎鼎大名的咖啡馆。那里不仅是社会名流聚会之所,还曾经是作家们喜欢的写作、交流之处。三毛、白先勇、陈若曦、陈映真等都是那里的常客。白先勇的一本散文集,书名就叫《明星咖啡馆》。他写及:“台湾六十年代的现代诗、现代小说,羼着明星咖啡馆的浓香……”明星咖啡馆里安放着俄式大餐桌和靠背椅,提供俄罗斯鱼冻、俄罗斯软糖、俄式炭烤菲力牛排、罗宋汤之类俄式点心。这家咖啡馆原本开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上,老板是沙皇侍卫队指挥官艾斯尼,他出身俄国贵族,先逃到上海,后又来到台北。这家咖啡馆在上海开在霞飞路7号,在台北则开在武昌路一段7号,都是7号,而俄国人把7视为吉祥数字。明星咖啡馆无意之中串起了上海与台北这“双城”的咖啡文化史。
  
细细比较上海与台北的咖啡馆,我发觉“星巴克”“上岛”“真锅”这样的咖啡连锁店在上海很多,提供规格统一的咖啡,而台北以个性化的咖啡馆居多。他们很注重聘请经验丰富的咖啡师。咖啡师的地位,如同餐馆的主厨,是咖啡馆的灵魂。咖啡师用几种不同咖啡豆按不同拼配比例混合,磨制不同口味的咖啡。烘焙咖啡豆的温度,高一度则焦,低一度则嫩,煮咖啡时多一分钟则过,味浓而苦,少一分钟则不够,淡而无味。不同风格咖啡师制作的咖啡,吸引了不同口味的“咖粉”。
  
一杯咖啡,折射不同城市的辉光。

作者:叶永烈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