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ick Tam:浅谈咖啡之咖啡贸易的公平与直接

咖啡,是继石油后世界第二大商品。跟其他农产品一样,价格会随着收成多寡而波动。为保持全球咖啡产业链数以百万人的生计,自1962年起,出口和入口国参与并制定了“国际咖啡协议”(International …


咖啡,是继石油后世界第二大商品。跟其他农产品一样,价格会随着收成多寡而波动。为保持全球咖啡产业链数以百万人的生计,自1962年起,出口和入口国参与并制定了“国际咖啡协议”(International Coffee Agreement),以配额来稳定市场供应。

公平贸易的诞生,源自教会或慈善组织对发展中国家手工艺品的推广。参与公平贸易咖啡,农民必须先付款取得认证,并加入认可的合作社,以若干环保形式生产,才可受到每磅1.4美元(约11港元)的底价保障。合作社会将部分收入用于产区的社区建设,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自第三浪潮席卷全球,咖啡市场的金字塔里,多了一个称为“精品”的级别。加上以“盲测”评分的咖啡选拔赛Cup of Excellence普及,咖啡买手从以前只购买混合不同农庄区分的生豆,转而直接向得奖农民洽购代表自己名誉的咖啡。农民亦渐渐为自己的农作物感到自豪。

直接贸易三赢

这种“直接交易”(direct trade)的好处是三赢的:农民收入提高,烘焙师选择更多,而消费者的咖啡也更好喝。缩短产业链,市场脉搏可更易传到上游。曾有中美洲农夫click me向笔者表示,直接交易比公平贸易更公平。

街市的西瓜多是以斤作价,而从外地进口的优质西瓜,当然是逐个计算了。以一般农作物的模式买卖精品咖啡,已经不合时宜。咖啡贸易的转变反映咖啡在市场的定位改变:由每日一杯的提神品,逐渐变成可欣赏细味的艺术品。

至于公平贸易,则如标榜“无招牌”的公司,其本身已经是一个商标品牌。消费者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咖啡,满足行善之举。笔者认为,过分的善意或会变成施舍。制定底价的机构,其实由北半球的买家主导,此价过去多年未变,个中原因不难明白。

传统上,把咖啡引入南半球殖民地栽种,是为了供应以北半球为首的富庶国家。此“北尊南卑”的趋势,已随着农民醒觉而改变。在全球化的大气候下,农民比以前更易掌握市场价格和口味;手握高质咖啡的,更不甘于公平贸易,他们会透过更多渠道争取理想的价钱。

皇帝女唔忧嫁

英国著名烘焙商Has Bean最近在博客留言道﹕“皇帝女唔忧嫁!跟我们直接交易了数年的庄园,在我们待之以诚,悉心交流下进步,岂料一有市场他就离我而去。”一语道破了直接交易的问题﹕市场供求是现实的,不用施舍。可以预见将来的交易模式,农民的主导位置会进一步提高。

作者:Patrick Tam

香港精品咖啡店Knockbox店主,美国精品咖啡师协会、欧洲精品咖啡师协会认可咖啡师,美国CQI认可杯测师,Cup of Excellence首位港人评审。

版权:本文获作者Patrick Tam授权kaweh.net 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